回到首页网站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调解仲裁“推进四化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工作展示(四)
来源:中国劳动学会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专业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5-02-19
  2024年以来,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人社部党组决策部署,积极作为,守正创新,不断提升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作品牌。为推广经验,加强交流,本专业委员会筛选了部分调解仲裁特色品牌工作供各地学习借鉴。
  一、创新预防调处制度,探索源头治理路径。人社部持续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不断健全以仲裁院调解中心为指导,以乡镇街道、商(协)会调解中心为支撑,以调解员(信息员)为落点的小微型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机制,有效应对当前小微型企业劳动争议易发高发态势,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北京市朝阳区人社局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调解组织建设,在餐饮、人力资源、养老服务等行业建立10家行业协会调解组织,依托行业协会开展“朝阳仲裁有说法”系列活动,通过用工体检、普法宣传等形式,促进行业依法规范用工。辽宁省人社厅结合不同时期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诉求提供全流程矛盾纠纷调处服务,加强各职能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反向减少矛盾纠纷,正向提高纠纷化解效率,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吉林省长春新区仲裁院围绕制定规章制度、参加社会保险等70余项内容,组织专业律师服务团深入企业开展“五个一”(一次劳动用工法律风险体检、一次法律政策宣传、一次律师咨询答疑、一份风险评估报告、一个规范措施建议等)活动,加强企业劳动关系纠纷风险评估和防范。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社局通过“三个走在前”(“谋划”走在工作前、“预防”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工作法,实现纠纷调处在萌芽,矛盾化解在一线。湖北省人社厅引导全省各级调解仲裁机构探索“文化+调解”的工作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劳动争议预防调解,通过“文化浸润+情感交融”推动“法、理、情”融合并进,解决争议“案结事未了”“心结难纾”的困境,助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庆市人社局以争议案件数据为基础,共享分析住建、教培、餐饮、互联网等行业组织数据资源,对劳动关系风险开展拉网式分析研判。陕西省宝鸡市人社局推动争议处理重心由调裁向预防转变,每裁决一起争议案件,随裁决文书免费发放《企业劳动用工服务指引》,部分重点区域劳动争议类案件明显减少,源头预防效果逐步显现。甘肃省兰州市仲裁院深入开展“啄木鸟”助企服务行动,帮助企业实现“三升三降”,即企业邀请志愿者“用工体检”数量明显提升、企业内部协商能力明显提升、服务对象企业调解案件量明显提升;服务对象企业员工离职率大幅下降、服务对象企业潜在风险和衍生纠纷明显下降、服务对象企业争议案件明显下降。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人社局以调解建议书为抓手,强化纠纷解决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识别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实现矛盾纠纷早期介入和有效化解。
  二、完善多元处理机制,健全调解工作体系。2024年1月,人社部会同司法部等六部门印发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通知,整合调解优势资源,汇聚多部门力量,切实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难、多头跑”问题。2024年6月,人社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召开争议协商调解“总对总”工作推进会,总结成效,交流经验,研究部署工作任务,携手构建源头预防、调解仲裁挺前、诉讼托底的争议联调共治解纷新模式。天津市人社局探索推进协商调解工作新举措,选取具备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调解联盟,一体推进争议预防化解工作,有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河北省人社厅积极构建调解仲裁多元处理工作格局,在就业服务、劳动保障监察、社会保障等方面推行“调解仲裁+N”协同联动工作模式,不断延伸工作链条。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社局推行争议“一站式”办理,建设覆盖争议咨询、失业登记、仲裁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审查确认申请、文书送达、法律援助、裁审衔接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窗口,加强内部沟通协调,让群众少跑腿。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人社局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形成“党建搭台、中心吹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联合研判、集中攻坚,确保第一时间化解争议。安徽省人社厅将“六尺巷”典故中的“和谐、礼让、互爱”理念与争议化解工作相结合,形成“六尺巷工作法”,不断强化争议协商调解工作能力。山东省人社厅将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解工作纳入全省“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联合调解工作模式。广东省深圳市人社局以劳动争议“调援裁诉”深度衔接机制改革为切入点,推动形成调解、法律援助、仲裁、诉讼四环节衔接紧密、流程顺畅的一站式处理新格局。四川省绵阳市人社局牵头成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联合调解中心,构建“企业--行业--调解工作室--调解委员会”四级调解网络,方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便捷高效维权。贵州省毕节市人社局整合人社、司法、工会等部门资源,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法律援助窗口协调联动“三位一体”的处置机制,灵活运用人民调解、劳动保障监察、仲裁等方式依法及时处理争议,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
  三、加大办案指导力度,提升仲裁办案质效。2024年9月,人社部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印发开展裁审信息比对机制建设试点工作通知,切实发挥信息化、智能化对完善裁审程序衔接、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的支撑作用。山西省太原市仲裁院充分发挥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高效、便民优势,采取“1+2+N”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处置农民工工资争议,全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海市人社局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调解仲裁与简易注销衔接机制,通过开发信息交互程序,自动比对有无涉及调解仲裁在办案件,有效解决调解仲裁机构办案过程中企业注销导致案件无法处理的难题。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社局全力推动竞业限制争议案件规范化审理,在主体实质审查、举证责任分配、违约金额裁量等方面探索完善办案制度,保障人才合理流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福建省厦门市人社局打造裁审衔接信息系统“慧(H)”模式,实现裁审信息实时同步、系统数据全面共享、裁审结果多维筛选、裁审信息精准统计等功能,助推裁审程序衔接、法律适用标准统一。山东省人社厅开发建设省级“裁审齐鲁通”平台,全省仲裁办案系统和法院办案系统搭载裁审衔接模块,统一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对接,提升裁审衔接信息化建设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社厅加大女职工和超龄劳动者维权力度,成立女职工劳动人事争议维权工作站,将超龄劳动者相关争议纳入“一中心、多工作室、多站点”多元调解平台受案范围,合力保障超龄劳动者合法权益。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人社局积极探索“劳动仲裁+高校”合作共建模式,与海南大学法学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在区仲裁院设立法学专家工作站和实习基地,引入高校法律专业团队轮流驻站值班,深度参与案件办理、案卷核阅、课题研究和法律宣教等工作。云南省个旧市仲裁院建立案件跟踪回访制度,通过面对面、电话等多种方式听取案件处理中的意见建议,了解调解仲裁结果履行情况。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社厅探索建立仲裁与劳动保障监察联动协同机制,总结提炼仲裁监察联动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实现仲裁监察深度融合、赋能共进。
  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2024年3月,人社部印发推广使用新版调解仲裁办案系统等全国统一软件通知,以信息化为引擎推动调解仲裁工作制度完善、服务创新和能力提升。持续加大全国“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推广使用力度,全年收到调解申请44.8万件。天津市人社局遴选组建386名调解仲裁专家队伍,在理论研究、实务工作和政策制定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高端智力支撑作用。黑龙江省人社厅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在调解仲裁领域的应用,通过搭建可视化调解仲裁知识图谱,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立案、庭审、裁决环节,有效提升办案质效。江西省南昌市仲裁院通过打造“和谐之盾”品牌,将法治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以灵活务实的调解艺术、公正高效的仲裁服务化解劳动争议。河南省郑州市人社局加强信息技术与仲裁业务协同融合,坚持全流程网办提质效、全维度惠民暖人心、多部门合力促和解,在推行智慧仲裁提升便民服务新体验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湖南省人社厅联合省总工会共同举办全省首届劳动纠纷调处队伍岗位业务技能竞赛,并与“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评选相结合,充分发挥技能竞赛选拔激励作用,切实提升全省争议调处队伍专业化水平。西藏自治区人社厅加大线上智慧服务平台办案系统应用,实现争议案件各环节全程线上办理,有效减轻当事人诉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仲裁院通过向当事人发放风险告知书、推行要素式办案、设立法律援助站、利用联通公司短信平台送达仲裁文书等方式,将优质服务贯穿仲裁办案全过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社局建立工伤争议联合会商机制,采用“仲裁+监察+工伤”联合普法、共享信息、协作办案等方式,实质化解工伤保险争议,不断提高工伤劳动者维权获得感。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