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一条致富兴“黔”的就业新路
发布日期:2022-09-13                               打印本页

非凡十年,多彩贵州,精彩蝶变。

十年来,曾经是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前进,民生福祉实现历史性改善,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正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姿态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贵州视察指导,对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贵州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贵州人社部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决战脱贫攻坚伟大壮举中,以坚决的态度、果断的行动、创新的战法发力就业扶贫,推动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蹚出一条致富兴“黔”的就业扶贫路。

综合施策 打好就业“组合拳”

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十年来,贵州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全胜,交出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多年来,贵州人社部门始终以坚决的态度、果断的行动、创新的战法,外输内拓稳岗位、综合施策促就业。

“我们聚焦贫困劳动力和搬迁劳动力,形成‘稳住基本盘、抓住搬迁点、聚焦产业链、扩大新增量、筑牢兜底线’的工作格局,人民群众就业门路越来越宽,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潘荣说。

2017年以来,贵州建立党委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合的就业工作机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实行稳定就业补贴、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到建立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不断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2020年,《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就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更加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强调“八个一批”的工作措施。“有组织劳务输出稳定务工就业解决一批”就是其中一项。

“全省以对口帮扶城市和省内中心城区为重点,签订稳岗协议,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全力稳住外出务工就业基本盘,促进群众稳就业稳增收。”贵州省就业局副局长国琳说。

决战脱贫攻坚以来,贵州人社依托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全力开发就业岗位,推动人岗精准配对,确保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实现稳就业、稳收入、稳脱贫的目标。

外输内拓 稳住就业基本盘

“在深圳工作5年了,听说今年有免费返岗专列,立马报了名。”2022年春节,在返岗就业的高峰期,黎平县罗里乡村民杨秋焕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提着政府准备的“暖心大礼包”有序登上专列。“上车前,人社部门还发了一个‘暖心大礼包’,里面有面包、饼干、矿泉水等物资,服务非常贴心。”

只有稳住就业“基本盘”,才能夯实民生“压舱石”。多年来,贵州人社大力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扶贫,先后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重庆等省市签订劳务协作协议和稳岗就业协议,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供需对接。深化粤黔劳务协作,全省在粤建立劳务协作站点119个,全省8个受援市州和66个受援县均已在粤结对市、县(区、街道)建立劳务协作站。

亲带亲、戚带戚、村寨带邻里。各地推出“蜂王行动”“头雁行动”,让长期在外务工、有一定人脉资源、热心服务本地乡亲的村民担任“蜂王”“头雁”,“老乡带老乡”助力劳务输出,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劳务协作对于促进转移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黔南州就业局副局长饶文美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有组织的东西部劳务协作不仅降低了疫情对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为建档立卡劳动力提供必要保障,成效明显。”

在“省外输出”的同时,贵州人社部门聚焦产业链,依托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和当地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等,通过深入挖掘就业岗位、创建就业帮扶车间(基地)、打造劳务品牌等措施,“省内拓岗”扩大新增量,促进脱贫劳动力和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

“原来全家人不敢搬下山,搬来后日子好了,心里很踏实。”55岁的罗高松从老家晴隆县三宝乡搬到了阿妹戚托小镇,搬迁后的生活有了大变样。他从一名种地的农民,变成了在工厂里干组装的产业工人,每月工资3500元,加上晚上卖彝族手工艺品每月近千元的收入,实现了脱贫增收。

“我们通过建立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和新市民就业。我们还积极开发协管、物管、保洁、绿化等公益性岗位,把就业岗位送到每家每户。”黔西南州就业局局长胡莹说。

为促进就业困难人群稳定就业,贵州推出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措施,按照“总量控制、适度开发”的原则,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又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

2015年,毕节七星关区的魏太华的丈夫因病去世,4个子女均在上学,家庭重担全在她身上。“社区为我申请了护林员和护河员公益专岗,收入一下保住了,全家人的生活都得到了保障。”魏太华说。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她正奔走在致富的“快车道”上。

贵州还在搬迁安置区设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站点/窗口),提供“全过程、保姆式”就业创业服务。仅2021年,全省76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站点/窗口)就开展就业创业服务77.73万人次,促进就业21.41万人次。

技能增收 打出贵州技工牌

在正安县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通过技能培训进入贝加尔乐器公司务工的小伙韦会勤,正参加正安吉他产业园区的技能培训。“每年我都会参加园区的技能培训,吉他制造手艺不断提升。”现在,韦会勤已从一个吉他制作工人升级为车间主管,收入也大幅提升。

距离正安县400公里的紫云县大营镇易地搬迁安置点百惠社区,一场初级中式烹调师职业资格证考试正火热进行。“参加这次‘粤菜师傅’技能培训的学员有40名,学员们在培训中都比较积极,希望拥有一技之长,增加收入。”安顺阳光职业培训学校紫云校区负责人宋勇说,等学员们拿到资格证后,将为大家推荐就业机会。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脱贫攻坚期间,贵州省将培训工作的重心转向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乡村特色旅游、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电商、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制作、创业6大类培训,打造出“正安吉他工匠”“黔灵女家政”等技能培训品牌。深化黔粤协作,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技能培训品牌落地贵州。

2019年,乘着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东风,贵州省推动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统筹实施农民全员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两个“三年计划”。全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种植、养殖和产销对接、农村电商等技能培训,3年来共计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培训335.21万人次,共计投入26.02亿元用于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聚焦深度贫困县、极贫乡、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电视点播培训、送培训下乡、以工代训促稳岗等活动,旨在优化培训方法,围绕企业需求,扩大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贵州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技能贵州”行动,目标是培养具有各项职业资格证书的“贵州工匠”2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0万人次,同时培育一批以“贵州电工”“贵州焊工”“贵州家政”“贵州厨师”“贵州茶艺”“贵州养殖”等为特色的技能人才。

对贫困群众而言,增收是参加培训的最大收获。“十年来,我们帮助数千名学员实现技能就业,参加培训后工作稳定性和收入都更好,幸福感更强。”惠水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人胡丹说,拿到培训资格证书的学员,工资普遍高500元-1000元。

2011年,张倩从广东回到老家惠水县开了家手袋厂。十年间,她亲眼目睹老乡们的转变--从一开始的“不就业、不培训”,到现在的“主动干、比着干”,她的工厂也从“招不到工”到“招优质工”。

“扶贫也是扶志。这么多年来,政府花了大资金,下了大力气,家乡的路通了,灯亮了,环境好了,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心齐了,有奔头了。”张倩说,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让所有人都有了信心--“我们能够摆脱贫困,也能够战胜其他困难。”

脱贫攻坚结硕果,乡村振兴开新局。站在新征程的起点,贵州人社部门将充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做好就业帮扶,稳住就业基本盘,扩大新增量,筑牢兜底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本报记者 赵泽众 通讯员 刘 洋陈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