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精工精制 复兴工匠文化
发布日期:2017-06-08                               打印本页

经济转型呼唤工匠技能的提升。在弘扬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复兴工匠文化,唤醒全社会尊重工匠、认识工匠、厚待工匠、崇尚工匠的风气,也激励工匠潜心钻研,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要建设鼓励工匠精制的消费文化。我国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卖方市场下的数量型消费产品文化,正在被买方市场下质量型消费文化替代。丰富的产品供给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驱动企业追求品质、品牌。中国传统家具精致的器型和内在的榫卯结构,尤其是雕刻的人文故事,既传承着中国文化,又绿色低碳环保,被世人所认可。可以说,明清时代中国家具就是世界名品,其精品多被国际大博物馆收藏。如今,上万家中国家具企业中不乏知名品牌,现在也具备了推进中国家具品牌国际化的条件,使中国传统技艺和现代精工制造相结合的中国家具成为世界品牌,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买方市场下,口碑好的品牌,消费者往往对其产品精工细做和服务顾客至上的理念非常认可。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复兴工匠文化意味着要厚植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土壤,荡涤假冒伪劣,抑制粗制滥造,提升精工精制。

要鼓励消费者的挑剔行为。美国管理学家波特在研究日本产品精细化的原因时讲过,日本妇女在购物时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外在压力。而卖方市场上的“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消费行为,正在成为过去。要鼓励大众逐步养成“讲究”的消费习惯。在一定意义上讲,“讲究”的民族,才更有工匠精神,才能积淀工匠文化。有“讲究”,才会有精神;处处“将就”,工匠文化也就无从谈起。中国传统家具起于汉唐,延绵到现在,最令消费者信服的是从设计、选料、加工到打磨、抛光一系列工艺过程中的“讲究”。

要倡导支撑工匠精神的精工文化。精工制作和服务极致才能使产品成为名品,才能在走向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精工标准的刚性与适应市场的弹性是一致的。德国、日本的精工制作支撑其成为世界品牌强国。但也有人把精工看成呆板,缺乏灵活性,其实不然。德国制造的基石正是遵循标准精工制作,一丝不苟,做出的产品世人追捧,这都是我们复兴工匠文化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倡导中国传统家具的精工制作,尤其要改变那种所谓把聪明劲用在灵活性上、对应遵守的标准随意变通的行为。这样看似可以一时得利,最终会毁坏市场声誉,被市场淘汰。

要倡导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文化。复兴工匠文化就要重构尊重和奖励工匠的价值文化。改革我国现行的人才体制机制,其中重要的一招就是尊重和奖励高技能人才。优秀技师可以实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使技师和工程师享有同样的社会认可和待遇。从制度设计上,要校正那种轻视动手能力培养、轻视技能人才地位的价值取向。我国匠人多是农民工中高技能人才,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年轻又有文化。这些人中不乏勤学苦练、技艺超群的人才,有些绝活儿甚至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经过技能武装,他们将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精造的宝贵人力资源。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很多高技能人才从未上过职业院校,未取得相应的职称,得不到社会认可。去年中国家具学会组织的“明式圈椅”竞赛中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作为国礼,“圈椅”精制程度连外国政要都要赞叹,但这些匠人却没有可观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由此看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选拔优秀技能人才,给予他们优秀奖励和相应技术职称,乃是利国聚才之道。这也有利于崇尚技能,抑制浮躁。

倡导精工精制,才能真正复兴工匠文化。只有复兴工匠文化,才能使弘扬工匠精神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