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能之花在丝路绽放
——走近“一带一路”国礼项目背后的技校师生
发布日期:2017-06-08                               打印本页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举办期间,6件神秘国礼惊艳亮相之后,王齐自豪地告诉亲朋好友:“我参与了这些国礼项目的制作!”

王齐是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雕漆专业的一名学生。半年来,他和其他4名同班同学一直忙于国礼项目。之前,国礼项目属于保密项目,不许拍照,不许发朋友圈。而今,他终于无须再保密了。

6月份,这5名雕漆专业学生将毕业,其中4人都将留在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李志刚大师工作室工作。这个工作室团队,是本次国礼项目雕漆工艺作品诞生的最大“功臣”。

 

“我真的特别想干这活儿”

 

《丝路绽放》雕漆赏盘、《共襄盛事》景泰蓝赏瓶、《和合宝鼎》珐琅器、《和合之美》捧盒套装、《梦和天下》首饰盒套装以及《和韵》捧盒,在这6件国礼中,最独特的当属雕漆赏盘、捧盒和饰品。

雕漆工艺制作的作品,以往很少出现在国礼项目中。

2016年9月,北京工美集团收到关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领导人及配偶礼品的设计制作邀请函。集团随即组织包括北京市工业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在内的10余家制作单位,挑选大师,成立精英团队。

此时,北京工艺美术集团研发设计中心团队希望“一带一路”国礼能够体现雕漆文化。他们找到了北京市工业美术高级技工学校雕漆专业教师、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李志刚。

从事雕漆技艺30余年的李志刚陷入了纠结:“我真的特别想干这活儿,但当时真怕完不成任务。”

一方面,雕漆是一门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传统宫廷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项目的北京市级传承人,李志刚希望能通过这次国礼项目让雕漆工艺大放异彩,并藉此推广雕漆文化。但另一方面,雕漆工艺虽然精巧但制作周期很长,国礼项目的生产量又大,他怕完成不了这次任务。

“仅仅髤漆这一环节就至少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1毫米的厚度要髤20多道漆,髤漆之后5个小时才能结一次膜。在传统的工作室,平均每天只能髤两道漆。一件雕漆作品髹漆的厚度不小于5毫米,5毫米的作品就需要髤100多道漆,所以一件作品耗时至少两三个月。”李志刚告诉记者。

设计、制胎、画工、雕刻、打磨、抛光、上蜡……一般说来,制作一件雕漆成品须经过十余道工序,至少花费半年到1年时间;而精工细作的雕漆佳品,则需要1-2年。

李志刚深知,国礼项目门槛很高,要对作品严苛筛选,最后留给他们的制作时间可能不足3个月。

就在李志刚感到焦虑之时,峰回路转,他又看到了曙光。

据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校长朱玉玲介绍,2015年,北京市人社局在学校设立了李志刚技能大师工作室,并发放了40万元的补助资金。

学校提议,可以利用这40万元,为李志刚团队打造一个全新的窨房。设备升级后,新窨房可以调整温度、湿度,使髤漆频率从传统工艺的每天两道,提高到每天8道。学校还为他们改造升级烤房。这样下来,工期可大大缩短。

这让李志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说干就干,李志刚大师工作室承接了“一带一路”国礼项目中所有的雕漆工艺部分。

此后,每次集团开碰头会,李志刚都积极参与。不仅他一人参与,他还让学校2012级雕漆专业的5名学生全部参与到本次项目中。

在几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到处摆放着他和学生的作品,满目都是朱砂红。“这个椅子叫‘鸿福官帽椅’,是亚克力材质和雕漆工艺的结合。去年央视一档节目曾经连续3个月跟拍过这件作品的制作,都是由学生设计完成的。”李志刚指着一件作品向记者介绍说,“作品成型之后,我对我的学生有了绝对的自信。”

 

国礼是这样“炼”成的

 

2016年12月,李志刚制作团队开始着手设计打样。按照设计要求,北京工美集团将丝绸之路元素融入礼品的设计制作中,传递和平发展、交流合作的理念。

研磨图纸的过程,也是一遍遍精修的过程。李志刚制作团队反复揣摩线条之间的距离,研究图案翻转的层次,考虑如何才能使作品更加灵透,造型更加饱满,并在图纸的基础上形成线稿。

12月12日,李志刚团队正式髤第一道漆。在此前不久,学校修缮的新窨房刚好竣工。时间点的契合让李志刚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自此之后,工作室便开始闭门赶工。就连春节期间,他们也几乎没有休息。学校特地将工作室对面的实训室改成宿舍,并嘱咐食堂:“不管他们什么时候吃饭,都要保证能吃上。”

今年3月,北京工美集团提交了李志刚团队制作的6款雕漆作品,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丝路绽放》雕漆赏盘、《和合之美》捧盒套装和《梦和天下》首饰盒套装。

此后,就是作品的批量生产。每种作品要制作20余件,3种加起来就是60余件。除了5名学生,李志刚调动了北京市优秀的雕漆技师共计30余人。尽管如此,对于李志刚团队来说,工作量仍然不小。

“除了睡觉,一睁眼就是干活。”王齐笑着告诉记者,当时团队几个人都是24小时“白加黑”连轴转。尤其是髤漆阶段,一旦结膜,马上再髤一道漆,不管白天还是晚上。

在筛选时,最受专家欢迎的是《梦和天下》首饰盒套装,以首饰盒、胸针、耳饰为一套。首饰盒点缀雕漆月季花钮,胸针和耳饰都以月季花纹为主要纹饰,富有中国韵味。

月季花既显端庄吉祥,又独具京味儿文化。然而,这几朵小小的月季花,却让2012级雕漆专业的张静和唐梦雅头疼不已。她们俩负责《梦和天下》首饰盒套装的雕漆工艺部分。

“月季花要雕刻得很立体,和平时的雕刻手法不太一样,比较有难度。”唐梦雅坦言自己当时压力极大。

“我俩几乎是刻一会儿,就给李老师看一下,一步步按李老师的要求雕刻。”面对国礼项目,张静同样害怕出错。因为使用的是没有胎的漆来雕刻月季,所以制作过程困难重重。

“刀刀都要稳、准,刀子要立起来刻,好几次都差点划伤手。”张静说,通过李志刚的指导,最终克服了诸多困难。

5月7日,在团队的通力协作下,所有的国礼项目作品都完成了,获得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赞誉。李志刚松了一口气,“希望我们的传统技艺也可以沿着‘一带一路’走下去。”

 

“活态”教学来“养眼”

 

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自信源于学校和李志刚的教学方法。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第一次开办雕漆专业,很多学生毕业后去了雕漆厂。后来雕漆厂改制,不少人被分流到社会,真正热爱雕漆行业并坚守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第一次开办雕漆专业的“惨淡”让李志刚唏嘘不已,“那时候只注重理论教学,几乎没有实训,综合实力不强。”李志刚认为,技工院校的孩子动手能力强,一味地灌输理论会适得其反。

2012年,学校恢复雕漆专业后,李志刚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兴趣。

为此,李志刚琢磨出了“活态”教学法。2015年,他带领学生参加了北京市首届技工院校“燕京八绝”作品展。最终,所有参赛学生都获得了荣誉证书和技师证书,张静还获得银奖,并拿到6000元奖金。

“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设计制作了一件如意,上面铺满柿子图案,故起名‘事事如意’。”谈起当年的获奖作品,张静颇为得意。

为鼓励学生,李志刚还将学生的作品带入拍卖会。“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作品竟然都被拍卖出去了,有的甚至比我工作室的作品还要受欢迎。”李志刚说。

李志刚还坚持带着学生参加各种展览活动和现场表演,增加社会体验。“‘活态’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养眼’,拓展学生视野,提升技能水平。”李志刚介绍。

学校的雕漆专业越来越受追捧,仅2016年报名的学生就有30多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传统工艺阵营中来。

近几年,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立足优秀民族传统技艺传承,相继恢复了玉雕、花丝镶嵌、景泰蓝、雕漆、宫毯、金漆镶嵌6个专业方向,设立了王希伟、袁长君、李志刚、赵春明等大师工作室。学校还与北京工美行业协会、珐琅厂、玉器厂等35家企业及李东、钟连盛等10余个大师工作室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学校参与国家重大活动和重点项目,不断推进教学创新与实践,挖掘特色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目的就是培养更多的工艺美术高技能人才,从而传承更多精湛的民族技艺。”朱玉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