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赛场 技艺的比拼
—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侧记
发布日期:2018-10-24                               打印本页

这是一场梦想的比拼,也是一次技能的交流。

10月11日上午9点,天气晴好。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内,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正式开幕,来自全国29个省共计687名选手参与其中。大赛共设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5个赛项,分为职工组、教师组、学生组3个组别进行角逐。

 

大赛向世界标准靠拢

 

本届大赛各赛项由理论知识竞赛和实际操作竞赛两部分组成。理论知识竞赛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占竞赛总成绩的20%。全国组委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了2500题理论知识题库,并于赛前一个月公布。每个赛项职工组、教师组和学生组的理论知识比赛题目均按规定的模块、比例从题库中随机抽取。

在实际操作竞赛部分,大赛借鉴世界技能大赛评判方式,裁判以参赛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零件精度、加工细节和工艺过程的考核,对选手的现场表现和作品结果进行打分。

“题目难”是本次大赛大部分选手的共识。大赛全国组委会主任、中国机械联合会教育培训部副主任房志凯介绍,本次大赛根据机械岗位人才的需要,围绕高端机械数控机床制造,在基础考点之外,着重考验选手协调控制掌握全局的能力。

“本次大赛从以往单纯注重结果,到追求过程的完美,通过复合型项目的设计,对选手提出了更高要求。选手不仅需要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达到大赛技术要求,还需要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信息化、标准化的目标。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对学生数字化培养的一部分。”房志凯说。

选手比赛后,参赛作品将被送到赛场旁的检测组,检查作品的尺寸、精度是否合规。

来自杭州的检测组成员程国胜已经连续参加了两届大赛检测,真切感受到了选手的变化。“通过对两届大赛作品进行对比,尽管大赛标准、操作流程不同,但从作品完成度、工艺水平来看,我们明显感觉到选手的作品有进步。”程国胜介绍,本次大赛的检测装置也从原来的人工检测变成了全流程全机器检测。

“大赛越来越向世界标准靠拢了。”程国胜说。

 

树立技能成才榜样

 

10月8日,本次大赛数控铣项目选手、福州第一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曹学朦,早早坐上了从福建福州开往北京的高铁。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配上他拍的一张福州站的照片和几个“加油”的表情。

为了参加这次决赛,曹学朦在样题下发后的一周内,就把比赛需要的各种工具和材料全准备好,并进行了一个月的艰苦训练。

“这一次是全国性的技能大赛,学校和家人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在训练中遇到各种困难,学校都想尽办法解决。家人在衣食住行上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曹学朦说。

刚到北京时,曹学朦自信满满,没想到,一正式开始比赛,人就慌了:尽管理论考试他提前40分钟就做完了题目,但在实操环节,他的工件装配不了,拿上机床加工了一次还是不行。虽然最后提前5分钟完成了所有操作,比赛有惊无险,但这还是给了他一个深刻的教训。“这次的赛题很新,非常考验我们的临场应变能力。回去之后我还要继续总结,继续提升技能水平。”曹学朦说。

10月14日下午,决赛闭幕式举行,全国组委会技术工作委员对大赛作了技术点评,当场宣读了获奖选手名单、优秀教练、冠军选手单位、优秀组织奖和突出贡献奖等获奖名单并颁奖。

“听到我的名字的一瞬间,我整个人都懵了。”来自河南新乡技师学院的杜华楠,获得了数控铣项目的第一名。

为了准备这次比赛,杜华楠提前一年便开始了集训,学院专门给他安排了教练。除了陪着他训练,教练还带着他参加全国范围内的各类比赛。

一年的苦练,换来的是赛场上的沉着。决赛中,杜华楠稳定发挥,为新乡技师学院夺得了全国性技能大赛的第一个第一名。

明年6月,杜华楠将从学校毕业,赛场外的他,面临着职业选择。因为对数控的热爱,他想回到学校任教。“我想指导更多学生,和我一样为了冠军目标奋斗。”

尽管曹学朦在实操中有些手忙脚乱,但还是凭借着出色的发挥,获得了一等奖。他坦言,本次比赛中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加以改进。

比赛之余,曹学朦走出赛场,参观了“技能中国行———走进北京”的技能交流展示活动,看着世赛冠军的现场展示,他不禁看出了神。

“目前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登上世赛的领奖台,为中国夺得一块金牌。”曹学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