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州纵深推进职称评价改革 评审下放 倾斜一线
发布日期:2019-03-04                               打印本页

近年以来,贵州省黔南州着力职称评价“指挥棒”作用充分发挥,积极探索适应要求的职称评价办法措施,顺利完成13个系列20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连续三年实现“零投诉”目标。

畅通渠道,让人才成长没有“天花板”

2018年12月17日,州人社局科长邹旭刚打开电脑,办公室电话就响了起来,“想不到现在我们也可以评高级职称,做事的劲头更足了,谢谢你们……”电话那头,刚刚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荔波县捞村幼儿园教师何覃研显得格外高兴。

其实,让何覃研“想不到”的还远不止这些。之前未设置正高级的中小学教师、经济、统计等10余个职称系列,均设置了正高级职称。

职称的“升级”无疑打开了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让“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破竹先破节。黔南州在积极探索职称评价“纵向”改革的同时,在“横向”上同步发力:建立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评审机制,积极解除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自由职业等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渠道,增强了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获得感”。同时对乡镇、企业及不受岗位管理等人员采取社会化评审方式,进一步化解了申报单位“人多粥少”“宁等勿走”等矛盾问题。

“我们制药的也能评职称了?”杨可欣是贵州瑞和制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制药工作人才也能有高级职称让她眼前一亮,她说,开通高级制药工程资格的评审渠道,既是对其个人专业技术水平能力的认可,又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2018年,黔南州实行社会化评审1553人,受理工程、经济、工艺美术等3个系列11个专业职称申报262人、通过评审239人。

评审下放,让用人单位更有“话语权”

2018年6月,黔南州关于做好2018年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不久,“岗位申报审核权下放”便成了学校、医院工作人员主要谈资。

通知明确,各单位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的基础上,对申报人员进行述职民主测评,公示无异议后按程序逐级上报参评,进一步构建了“优中选优”申报机制。

实际上,从2016年开始,黔南州就以中小学教师系列为重点进行了探索,把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权下放至各县(市),并对论文、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为申报要求,侧重于解决教育教学疑难、推广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服务基层能力水平的考核评价。

杨育信是三都县扬拱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2年来,一直默默奉献,深得学生及家长好评,虽任现职期内未发表论文,属于无论文、无科研课题、无计算机和职称外语人员,但仍然通过了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他表示,希望今后的职称改革更加全面深入,让更多扎根在基层、奉献在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到改革红利。

倾斜一线,让激情活力洒在大地上

黔南以职称评价“指挥棒”为抓手,让更多优秀人才奔赴脱贫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对在大扶贫、大生态等战略行动中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解决重大科研技术难题,带动增收致富贡献突出的,可直接申报评审副高以上职称;明确年度考核均在“合格”等次以上,且有一次以上“优秀”等次的,优先推荐评审聘用岗位等级,除将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累计外,还将工作中取得的业绩成果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等的重要依据。将城区教师深入基层或薄弱学校开展公开课、指导培养下级或同级专业技术人员、课堂教学时数进行定时定量,并作为高级资格申报评审“硬杠杠”,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放宽学历要求,允许所教专业与所学专业不一的参与职称评审。

同时,黔南对引进的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采取直接确认申报或先聘后评的办法,让更多人才扎根奉献;发挥州级人社部门及行业主管单位合力,共同开展以业务培训及公共科目为主的继续教育,破解了继续教育学时不达标的问题。还立足申报对象实际,对学术检索报告、公需科目认定、资格(职务)证书审核及学历学位查验等进行优化明确,让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中“最多跑一次”。

2018年,黔南认定脱贫攻坚一线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29人,让19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参加高一级职称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