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赤峰:筑巢引凤,优化人才环境
发布日期:2017-08-07                               打印本页

近年来,赤峰市紧紧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推进“玉龙人才”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全市上下形成见贤思齐、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

构筑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为人才集聚“搭好台”。围绕赤峰市优势特色产业和重大项目,制定出台一系列宽松灵活的引才聚才政策,为人才集聚搭建平台载体。一是出台柔性引才办法。制定了《赤峰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赤峰市建立产业战略联盟的意见》和《关于鼓励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意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建站,鼓励人才以技术入股、投资等形式参与红利分配,促进了两院院士、海外人才、国内科研人才柔性向我市流动。截止目前,我市已经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7家、产业战略联盟10家、博士后工作站3家,柔性引进区内外专家253名,其中院士30名,首席科学家12名,成功研发和引进133项新技术,解决100余项技术难题。我市打造中蒙药产业战略高地的做法,获全国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二是出台创新创业支持办法。制定了《赤峰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赤峰市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实施方案》和《赤峰市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从全面取消户籍限制、建立创业发展基金、对电子商务、创业咖啡、众创空间房租、税收减免等多个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对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一条龙”创业服务。目前,我市已经建立标准化创业孵化基地25个、众创空间9个,引进创新创业人才4300多名。其中“赤峰蒙东云计算创业孵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性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二是出台京蒙对口帮扶合作办法。制定了《京蒙(赤峰)对口帮扶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京赤对口帮扶合作互派挂职干部管理办法》、《京赤对口帮扶合作人才交流培养方案》和《赤峰市融入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计划》等文件,紧紧抓住新一轮京蒙对口帮扶合作的契机,充分发挥京赤两地互派挂职干部优势,推动两地企业签约项目171个,总投资596.5亿元,促进两地在科技、教育、医疗、农牧业、旅游等领域开展深层次的对接与合作,实现考察、互访、学习、培训达3700多人次。

营造尊贤敬才的社会环境,为人才使用“铺好路”。着眼于营造尊贤敬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为高层次人才搞好“五项激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建设“玉龙人才”公寓。从2013年以来,我市建设了200套“玉龙人才”公寓,全部实现了精装修,家具、家电、网络电视等生活设施具备,达到了“拎包入住”标准,免费提供给高层次人才周转使用,确保高层次人才能够全身心地在赤峰创新创业。二是建设“玉龙人才林”。2015年,在赤峰市“母亲湖”三座店水库建设了占地500多亩的玉龙人才林,为赴赤峰考察交流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及本地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提供了植树纪念的活动场所,建设赤峰籍高端人才风采展示文化长廊,努力将人才林打造成褒奖人才、激励人才和教育人才的平台基地。三是发放千张市内人才旅游卡。从2015年以来,每年发放1000张人才旅游卡,凭旅游卡可以免费进入市内各景区,既方便了高端人才的出游,又提升了人才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四是组织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健康体检和休假疗养。从2014年起,每年开展高层次人才免费健康体检和免费休假疗养活动。截止目前,已有600余名高端人才接受健康检查,85人享受免费休假疗养,进一步激发优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五是开辟了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研究出台了《赤峰市开通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的意见》,为在赤峰市传统产业延伸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的五类高层次人才开辟了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为人才成长“奠好基”。强化服务意识,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努力为人才提供无缝隙服务。一是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2005年我市就印发了《赤峰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委组织部联系专家制度》,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组织部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3名优秀专家,通过座谈研讨、谈心谈话、考察慰问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专家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立重大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广开言路,广纳善策。二是注重精准服务人才。倾力打造“人才之家”,成立了20多个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构建了以市旗两级专家服务中心为核心、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主体、各类人才协会为辐射的人才服务网络体系。开展服务始终突出松绑和放权这条主线,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在市和旗县区人才管理服务部门建立权责清单和服务清单,清理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先后取消、转移、下放行政职权30多项。三是强化人才政治引领。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有计划地举办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国情研修班,加强对高层次人才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教育培训。目前,已经在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井冈山红色文化教育学院等地开展国情、区情、市情学习考察和党性教育12批(次),培训高层次人才1000多人,进一步坚定了专家人才的理想信念,为他们投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打牢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