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结构比例为调控杠杆 探索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2015年第一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培训班交流发言材料之四
发布日期:2015-06-30                               打印本页

浙江省

20156

 

浙江省以贯彻落实《人事管理条例》为契机,按照中央关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目标任务为导向,以岗位结构比例为调控杠杆,加快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激发单位活力,促进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是建立倒逼机制。岗位是一种资源,而且必须是稀缺资源。单位高等级岗位的结构比例应当保持适度紧张,因为只有适度紧张,才会形成有效竞争。所以,对不愿建立竞争机制的单位,我们的原则是严格控制其岗位结构比例,倒逼单位朝着人事制度改革预定的目标方向发展。

二是探索动态调整。岗位结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根据单位目标任务的变化而动态调整。为此,我们建立了以目标任务为导向,综合考虑现有人员结构、过去业绩等因素的岗位资源分配机制,把单位目标任务具体量化到岗位,做到有保有压,有倾斜、有导向。

以宁波大学为例:为了分配总目标任务,调动各学院承担目标任务的积极性,学校采取了目标任务与岗位分配挂钩的办法,即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越好、计划承担的目标任务越多,学院获取的高级别岗位数也越多。

三是强化考核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聘期考核的指导意见,引导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聘期考核制度,把岗位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和绩效考核标准作为考核依据,把能力水平与岗位匹配度作为考核重点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让不合适不匹配的人下来,让混日子的人混不下去。

四是启动职称改革。省内高校不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外、与岗位聘用制度相脱离的资格评审,在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内,通过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省里不再统一评审、不再统一发证)为主要内容的职称制度改革,淡化资格,强化聘任,推动岗位、聘用、考核、竞聘等制度在高校内部运转起来,形成改革的系统推进。

五是设计救济途径。能上能下的制度设计,最难的是如何解决“下”的问题。为减轻改革的阻力,我们为“高职低聘”者设计了一条救济途径:明确他们在临近退休前一个月,可重新聘任到曾经聘过2个聘期的最高等级岗位并办理退休手续。这种人性化的政策得到专技人员的欢迎。

六是引导合理流动。出台鼓励支持事业单位富余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集聚的优惠政策,明确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工作的,经本单位同意可保留5年人事关系。离法定退休5年且工作20年或满30年的,自愿到企业工作的,允许单位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七是加强日常管理。按照“按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了省属事业单位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岗位聘用审核备案与工资统发审核联动的监督机制,使岗位变动和工资兑现实现无缝对接。

通过上述举措,我省初步形成了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增加了单位活力。如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在开展第二轮岗位聘任中,有6名教授降为副教授,28位副教授降为讲师,还有80多人的岗位等级不同程度有所降低,有12人因业绩突出而越级竞聘成功。在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有几点想法和体会,与各位领导和同仁们共享:

第一个想法是:推进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只有把制度和政策内化成单位的自身发展动力,才能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效果。我们认为改革主体在单位,政策和制度的实施主体在单位,单位内在能动性不能调动起来,政府制定的政策制度就会变得“一厢情愿”、难以落地,甚至成为自拉自唱的“摆设”。因此,推进和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自主用权相结合,把调动和激发基层单位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形成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作为工作的方向,作为检验改革、政策和制度成效的重要标志。

第二个想法是:推进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只有与单位发展的战略目标融合在一起,强化利益“捆绑”,才可能形成单位员工的共识和动力。人事制度改革说到底是为事业发展“保驾护航”。人事工作,要关注人,更要关注事。用人单位只有把单纯的人事管理行为,转化成围绕实现单位战略目标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行为,进一步强化“人”与“事”的关系,通过对政策和制度实施具体的、创造性的实践,形成单位和个人共同发展的目标激励导向,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支撑和保障单位事业发展。

第三个想法是:推进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系统管理、协同配套,确保政策效率作用的最大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合同用人是前提,岗位管理是基础,聘用考核是关键,收入分配是激励,养老保险是保障,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牵制。因此,推进每一项改革都必须注重与其他政策制度和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配套,避免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着眼于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运行机制,强化工作统筹,要把每项改革的推进,每项政策的实施,纳入到系统完整的管理链中进行考虑,才能确保各项政策制度顺利实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