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楼税收超过一个县
发布日期:2017-05-10                               打印本页

很多次,路过上海市梅园路77号上海人才大厦,“新上海人”汪晓东都下意识地向里望一望。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而后跳槽的高薪职位……全是在这座大厦里获得的,让他产生了一种朴素的情感。

2010年11月挂牌运营的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是我国第一个以人力资源服务业为特色的国家级产业园区,坐落在上海市静安区,以上海人才大厦为核心,辐射范围2平方公里。7年来,产业园集聚了200多家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及相关企业,成为全国的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枢纽平台。2016年园区税收达11.17亿元,其中上海人才大厦占80%以上,超过全国不少县域全年的税收。

“无形手”拨动发展弦 

走进上海人才大厦24层,上海合杰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坐落于此,它是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在这个平台上,园区企业差不多实现每年30-40%的增长。我们合杰人才公司服务企业200家,去年营收25亿元。”上海外服副总裁毕培文说。

多年来,上海产业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全国各地的参访者,尽管来者不同,但问题全部一致,上海可复制的经验是什么?

在上海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开发与市场管理处处长叶霖霖看来,上海之所以能诞生这一全新的载体,前提是上海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企业有需要,人才有需求,客观上催生了一大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的结果,而不是没有产业、为了造大楼而建大楼。

一个值得关注的延展性背景是,早在2002年,当时的上海市人事局就在全国率先对其所属的人才中心进行改革,剥离了部分经营性服务职能。现在,上海市、区人才服务中心只从事公共服务。“政府让渡放权,是人力资源服务业能发展的重要原因。”叶霖霖表示。

而所谓因势利导,就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来推动,政府只做该做的,不做过多干预。

产业园探索建立了“联席会议+联席办公室+服务办公室”的运营模式,由市政府决策部署,市人社局、静安区政府等会商执行,园区服务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上海人才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负责行业的组织、协调、服务、自律,成为政府和行业间的桥梁纽带。

去年,营改增新政出台后,市人社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协会承办营改增新政及实操培训班,受到了园区企业的热烈欢迎。

“平时协会组织交流也很多,我登台讲过两次课。”毕培文说,市场化的运作,非常对企业的胃口,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集聚,提升了整个园区的品牌形象。

看见的是大楼,看不见的是内涵 

打开手机APP,一旦有单位放出职位,便立刻向求职者发送岗位推送。这是任仕达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今年推出的新产品,变以往找工作以周为单位的流程,实现了实时招聘。

“入驻园区对做大企业有积极的作用。这个环境里,企业竞相研发推出新产品、新服务。”任仕达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王桂生说。

为使园区企业从规模到质量升级,从产业链到生态链提升,上海注重强化内涵建设。通过立标准、树品牌、做服务,给市场发展不断注入“催化剂”。

在市人社局的指导下,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牵头编制地方标准。目前,《人力资源派遣服务规范》《高级人才寻访服务质量与评价要求》《人才测评服务规范》3项地方性标准已颁布实施。2项地方标准已通过上海市质监局审核、待国家标准委备案后正式颁布。还有1项地方标准和2项国家标准正在编制。

同时,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园区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目前,产业园区内有两家企业被评为“上海名牌”。此外,中智、东浩等一些“上海名牌”企业在园区投资设立子公司,进一步产生了带动作用。

为了满足各类企业和人才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多年来,大厦的公共服务不断拓展。目前,除人社公共服务机构外,法德签证中心,上海市出入境管理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先后入驻,增强了园区的要素集聚和服务支持,惠及各类人才。

由于引导得力,目前,产业园里劳务派遣、招聘服务等低端业态比重越来越小,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薪酬福利管理、人力资源咨询等高端业态不断壮大,产业链和生态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向多层次、精细化、专业化发展。

上海新地标,产业新高地 

“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业务迭代非常快,逼着我们不断创新。有时候对某项技术想不明白了,就端着杯咖啡找友商‘借脑子’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毕培文说,大家在一个楼里,无论是在电梯里还是餐厅里,都可以方便地交流,互相借鉴,抱团发展。

聚集效应下,企业间相互交流和合作意愿增强,效果逐步显现。

在产业园,记者听说了这样一件事:一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承揽了一项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业务——帮某知名化妆品企业在三四线城市进行产品推广。然而,面对全国上百个城市,企业在局部地区存在渠道的空白。该企业找到有相关渠道的友商合作,通过再次外包,实现了客户的要求。

另一个好处是,近年来,随着上海产业园知名度不断扩大,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各界人士越来越多,园区运营方积极给企业提供对接的契机,促使园内企业纷纷将业务拓展向全国。

“只要企业是在园区办公的,人家一看就有信任感,在这就意味着公信力。”毕培文表示。因此,上海人才大厦“一房难求”,很多企业纷纷选择在大厦周边的上海人才培训广场、现代交通商务大厦、机电大厦、苏河一号等楼宇入驻,产业集聚和辐射作用明显。

现在,这座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高地又有了新的使命。“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的步伐,产业园区准备乘势而上,聚焦内涵化、信息化,使园区企业获得更大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叶霖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