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工办实事心里踏实(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再胜)
发布日期:2011-10-10                               打印本页

为农民工办实事心里踏实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再胜

 

我是来自基层人社系统的一名普通干部,说心里话,这么多年来,我既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位卑不敢忘忧民。在这里,我汇报的是,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农民工实心实意办实事。

宿州市桥区地处安徽省北部,由原宿县和县级宿州市合并而成,人口186万,农村人口146万,号称全国最大的县级农业区。20076月,我从街道党委书记的位置,走上了区劳动保障局长的岗位。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向习惯于“北雁南飞”的桥农民工,开始出现了返乡创业的新动向。为了引导和扶持好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我所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沉下身子访民情,深入基层“接地气”。我带着相关科室的同事,连续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区25个乡镇、11个办事处,南北240里、东西100余里的村村镇镇。无论是烈日酷暑、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我们都风餐露宿、吃住在村。

到了北部山区,许多村庄只能靠步行。我们脚上磨出了血泡,就用大头针挑破,敷上创可贴。我的胆囊炎犯了,就吃上几粒利胆片临时止痛。同事们再三劝我回去,我都婉言谢绝了。因为我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岗位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基层亲手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对症下药,才能避免决策失误。

这一路走来,我对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思路渐渐清晰。我主持起草了《关于统一盘活“土地资源”,大力扶持农民工创业的报告》,递交到区政府。在报告中,我建议区政府对农村现有的旧厂房、合并后乡镇、学校闲置的土地以及农民的旧宅基地,采取租赁、置换的办法,既可解决农民工创业建设用地问题,又可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很快,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具体政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相继打造了支河乡食品加工园区、顺河乡木材加工园区、蕲县镇纺织服装加工园区等一大批“乡村创业园”,形成了亮点纷呈的乡村工业经济,造就了一批农民企业家,同时也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区级农民工创业园。现已入驻企业20余家,带动农民就地就业3000余人。截至2010年底,全区返乡创业企业已达720家,从业人员1.8万人,年创产值3.35亿元。新华社内参、《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国内媒体纷纷聚焦桥。尹蔚民部长曾在内参上作了“认真总结农民工创业的新鲜经验并交流推广”批示,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实现了农民就地就业的愿望,而且更加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照顾、教育等现实问题,是未来农村发展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帮助他们是我的责任,扶持他们是我的责任,服务好他们更是我最大的责任。

2008年下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桥区有13万多农民工不得不返回家乡,个别乡镇因农民工返乡出现了不稳定因素。看到农民兄弟紧锁的眉头,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隐痛。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难题。

从车站到码头,从乡村到企业,通过走访和座谈我发现,农民工大量返乡,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减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大量的劳动力与企业所需的岗位不相匹配。为此,我带领就业、培训等部门的同事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在江苏、在浙江、在上海,面对着无奈和情绪,面对着不理会和冷冰冰,我们用热情包装着诚意,用意志承担着责任,最后协调了长三角地区843家用工单位、收集了5300多条内容详实的用工信息。并在春节前夕,拉开了全区“农民工再就业大援助”活动的帷幕。我们组织了千余名工作人员,发放了30多万份《致返乡农民工朋友的慰问信》和《用工信息宣传》单。我和局领导班子成员全部下到乡村,分片包干,挨村挨户发放宣传材料。当时,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宁愿我们过年不回家,也要让农民朋友安心过好年。

春节过后,全区有近20万农民工都陆续找到了新的岗位。支河乡赵楼村的一位返乡的农民工白雪平和本村120多位农民工一起,踏上了开往浙江嘉兴的“农民工专车”。当我为她们送行时,她激动地对我说:“这些用工信息真是党和政府送给俺们农民的贺年大礼啊!”听到这话,我心里无比高兴,因为我看到的是一群走出困境的农民对党和政府由衷的感激之情。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真的是直接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01011月,在桥区打工的47名江西农民,反映企业主拖欠他们8万元工资,监察大队多次交涉没有结果。情急之下,我带着工作人员直接找到了那位企业主与他据理力争,在百般劝解都无效后,我愤怒地摔碎了茶杯,叫他问一下自己的良心何在。看着满脸愤怒的我,老板自觉理亏,将8万元工资如数拿了出来。可当我们赶到农民工住地时,却发现这些江西农民工已心灰意冷地返回家乡了。我再一次坐不住了。这是农民工兄弟们的血汗钱,拿不到钱他们回家无法向家人交代啊。想到这,我立即与监察大队长一道,经过两天三夜的长途奔波,终于把这笔钱亲手送到了江西崇仁县47名农民工兄弟的手中。农民工章辉煌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以前只见过帮我们讨债的,可从来没见过把钱送到家门口的。”

201122是农历的大年三十,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早上去上班走时我答应妻子早点回家,一起回农村老家,陪从农村赶来的父母和外地放假回家的儿子好好的吃个团圆饭。但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再次使我对家人的承诺泡了汤。当时,有30多名北杨寨乡的农民工为十万余元的工资,正拿着铁锹和棍棒和一家建筑公司闹得不可开交。得知消息后我二话没说,一边火速赶到现场,一边联系相关人员。在长达数小时的调解后,公司方勉强答应先支付6万元让农民工回家过年,余款在春节后结算付清。一起一触即发的群体事件得到了妥善解决。可此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看着妻儿打来的十几个未接电话,我感到了深深地内疚。但是,当看到十几位同样未能回家的农民工,我犹豫了,决定就近找了一家旅馆把他们安顿下来。当我向他们辞别时,我看到的是一张张憨厚朴实的脸,听到的是一声声“一起吃个饭吧”的挽留话。我已经迈开的脚步又收了回来。就这样,我又和他们围坐在一起,吃起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在爆竹的别样香味里过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除夕夜。

回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四年,实心实意办实事,尽心尽责永不悔,就是我向党和人民递交的答卷。四年来,桥区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县(区),全国第二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区),获得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区),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单位等称号,这些都凝结着上级机关对我们的信任和鼓励,凝结着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员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而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我的官不大,但头顶上却始终有一颗无形的国徽在熠熠闪光;我的位不高,但却始终有一面镰刀铁锤铸成的党旗在引领着权杖的方向。我深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抽象的幸福指数落实到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让社会保障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人,使人民群众真正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我们人社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记责任、不辱使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继续将为老百姓服务的好事、实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