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劳动能力鉴定便民服务出新招
发布日期:2019-09-27                               打印本页

  日前,莆田市某养老院来了三位厦门市级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对处于植物生存状态职工刘某进行了专门的劳动能力鉴定“上门服务”。刘某的家属拉着厦门市劳鉴办工作人员的手,连声称谢,“我们正发愁怎么把人送到厦门市去鉴定呢,你们的窗口工作人员接到我打去的电话时,马上就答复说可以为我们提供鉴定专家上门鉴定服务。真是太好了,感谢政府人社部门的关心,我要为你们点赞!”

  这是厦门市持续“放管服务”改革,推进劳鉴工作便民利民服务的一个缩影。 

  如何确保鉴定结论客观公正?如何让鉴定对象更加舒心、便利地参加鉴定?近年来,厦门市人社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精心指导劳鉴工作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劳动能力鉴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维护国家工伤保险制度的公信力,切实公平公正地维护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使工伤职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对标管理,积极推进劳动能力现场鉴定服务场所建设规范化标准化 

  现场鉴定是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重要环节。以往,厦门现场鉴定工作分散在各个医院进行,以致参加现场鉴定的工伤职工与医院就诊病人混杂,既不便工伤职工等候鉴定,也不利于鉴定现场管理。2016年,在厦门市财政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政府购买劳动能力鉴定服务项目招标方式,在厦门科宏眼科医院内专门设立了独立的设区市级劳动能力现场鉴定场所(以下简称“工作点”),并由中标单位配置了15名有医学专业的劳务派遣人员配合做好劳动能力鉴定的相关工作。这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工作点的做法,不仅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鉴定便民化服务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鉴定场所多处布点、工伤职工多处奔走、参加鉴定工伤职工与医院就医人员混杂,现场鉴定秩序维持难的问题,切实使鉴定工作点做到了规范化、标准化。这个工作点还可满足多科别鉴定的需要。 

  目前鉴定工作点设置合理,入口区→等候区→鉴定区→离开的环节都有独立的场地空间,进入通道与离开通道分开,等候区与鉴定区隔离,确保鉴定区独立和私密性。同时鉴定区域都装有监控设施,对现场鉴定行为进行全程监控,防止任何干扰鉴定情形出现。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工作点还采取了多项便民措施。如在工作点方圆400米内设置了16面道路指示标识牌;在等候大厅放置提供办事指南的小册子并在窗口墙面上印制了鉴定办事指南的微信扫描二维码;无线宽带网络、自助冷热饮水机、无障碍设施、“街电”共享充电宝等便民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真心热情为等候鉴定的工伤职工提供暖心服务。 

  工作点自201710月投入使用至20196月底,累计开展劳动能力鉴定433场次,鉴定伤病职工8835人次,获得了省人社厅领导、省内同行、劳鉴专家、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二、多策并举,确保鉴定结论客观准确公平公正 

  为加强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厦门市不断完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制度。根据《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厦门市先后出台了《厦门市职工因病或非因工伤残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管理办法》、《劳动能力鉴定档案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劳动能力鉴定业务经办流程》、《劳动能力鉴定现场管理办法》,从而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涵盖鉴定受理、现场鉴定、档案管理等全流程的劳鉴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市级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库建设。20189月,经推荐和审核等规定程序,厦门市从全市十余家三级以上医疗机构选聘了222名专业技术精湛、职业道德高尚的不同科别医疗卫生专家组成劳鉴专家库。同时积极开展专家培训主要做法有:对新晋专家库的专家开展劳鉴政策、国家鉴定标准培训,使专家们在短时间内能够尽快熟悉鉴定政策,了解和掌握国家鉴定标准,积极参与现场鉴定;分科别(如骨科、神经科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专家培训,实现市级专家统一把握国家鉴定标准尺度,努力消除鉴定意见的差异;组织专家参加人社部及省劳鉴委的专家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市级劳鉴专家的鉴定水平。 

  厦门市注重加强劳动能力鉴定业务风险防控工作。根据劳鉴业务流程,设置劳鉴申请受理经办、初审、专家鉴定意见审核、鉴定结论签发等岗位,每个岗位都按AB角设置,实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建立了鉴定案件案前案后讨论制度、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对特别重大疑难的案件,都按制度规定增加专家复审环节,进一步提高了作出鉴定结论的精准公正。 

  三、以人为本,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 

  厦门市劳鉴受理业务自20125月入驻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社保大厅。根据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提速、增效要求,厦门市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服务新举措。 

  一是精简办事流程,压缩经办时限。将过去申请工伤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停工留薪期确认等鉴定业务所需的五六张表格,整合成因伤和因病两张鉴定申请表。二是减少申请材料,如取消收取工伤认定书等,改为由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直接获取。三是压缩时限的要求,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承诺时限由法定的60日压缩至21日。四是实行鉴定“最多跑一趟”(现场鉴定列为特殊环节),实现了四星级服务目标。五是调增每周鉴定场次,从之前每周固定两场增加到每周三到四场,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鉴定需求。五是为重症伤病无行动能力的鉴定对象持续提供上门鉴定服务。今年上半年,厦门市开展了7场上门鉴定,其中工伤鉴定1人,因病鉴定6人,深受鉴定对象及其家属的好评。六是推行鉴定结论免费邮寄送达服务。从20186月起,厦门市实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免费邮寄送达,鉴定对象领取结论不必再跑一趟,保障了鉴定对象及时申请再次鉴定的权利。今年上半年已邮寄4822份鉴定结论书,基本实现全覆盖。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劳动能力鉴定是社会保险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市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规范业务制度,优化经办流程,以更优质服务书写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