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北京着力破除职称评价“一尺量”坚持分类评价 推行代表作制度
时间:2021-12-0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近年来,按照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部署,北京大力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推行社会化评价、向高校科研院所下放职称评审权、建立了高端领军人才正高级评审“直通车”制度、增设科学传播和技术经纪等职称新专业、推行职称评价和电子证书便利化改革等,多举措畅通了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特别是近年来,北京市着力打破职称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发挥职称评价“指挥棒”作用,推行分类评价和代表作评审制度,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把“论文”写在京华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破除职称评价“一尺量”,研究制定职称分类评价标准

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是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的关键。过去职称评价标准单一,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发表论文和获得奖项是职称评审的硬指标,这种“一刀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展。2016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职称制度改革和分类评价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北京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将职称制度改革和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相结合,着重在职称评价标准上狠下功夫,按照“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深入到各行各业工作一线,了解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具体工作内容。通过大量调研走访、座谈访谈,研究探索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按照职业属性和岗位职责对人才进行分类,量身定制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考核要素权重,彻底破除职称评价“一尺量”,形成了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职称评价机制。

2018年起,北京先后出台《北京市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工程技术、农业技术、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工艺美术、文物博物、档案等多个系列的改革文件,增设了科学传播、技术经纪、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等新专业,这些改革文件中均提出了科学、清晰、可操作性强的分类评价标准。比如,将工程技术人才分为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工程技术应用实践、科技成果转化服务3类;将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科技咨询与科技管理服务3类;将工艺美术人才分为工艺美术研究、工艺美术设计、工艺美术制作3类;在新增的职称专业评价办法中,将科学传播人才分为科学传播规律研究、内容制作、普及推广3类;将技术经纪人才分为技术转移转化研究、运用服务2类;将知识产权人才分为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2类,分别量身定制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评价标准。通过清晰的分类评价标准,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精准性,更好的发挥了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

不仅如此,职称分类评价的改革做法还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和借鉴。2019年获得首批科学传播正高级职称的果壳网CEO嵇晓华表示,北京市为科学传播人才定制的三类评价标准,启发果壳网改进了人才评价和培养体系,公司内部建立了专业和管理两条晋升渠道,让不同能力的人才得到不同发展,发掘出他们的潜力,让员工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实现职业发展多元化。

二、破除职称评价“唯论文”,实行代表性成果评审制度

改革前的职称评审,申报人需要提交职称论文作为答辩评议的重要内容。2018年以来,北京贯彻落实国家职称制度改革精神,改革评价方式,凭实绩论英雄,在全市推行了代表性成果评审制度,在人才分类评价基础上,建立职称评审代表作清单制度。除论文、专著外,工程技术人才的代表作还包括专利、项目报告、研究报告、技术报告、工程方案、设计文件、工作总结等;社科人才的代表作还包括理论文章、决策咨询研究报告等;教育、卫生人才的代表作还包括精品课程、教学课例、疑难病案等;文化艺术人才的代表作还包括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戏剧作品、工艺作品等。

为确保代表作评审制度落到实处,2018年起,北京职称评审申报系统已将职称论文栏目改为代表作栏目,同时明确列出不同系列、专业、层级的代表作清单,清单还可根据需要持续更新,申报人可选择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代表性成果,提交上传职称评审系统,作为答辩评审的主要内容。这一评价方式得到了申报人和评委专家的充分认可。

比如,2020年获得首批技术经纪专业高级职称的李志敏,在北京农学院做了12年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在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黄土梁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将学校成熟的金盏菊香草种植加工项目成功引进到黄土梁村,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市推行职称代表作评审制度后,他提交了自己撰写的《从事推广香草项目的实施方案》作为答辩代表作,这一份成熟的、可复制转化落地的实施方案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李志敏顺利取得了技术经纪专业的高级职称。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