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智慧花开深贫地——专家助力脱贫攻坚服务活动回眸

2021-02-24来源:人社部

近期热播的扶贫题材剧《山海情》,菌草专家凌一农教授“比农民还农民”的形象,带领村民种菇卖菇的情节,深深打动了观众。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入”山林。2020年,人社部坚持战疫战贫双推进,遴选确定104个专家助力脱贫攻坚示范服务团,面向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服务活动。

从祁连山脚到昆仑山侧,从金沙江岸到云贵高原,从黄土高原到大凉山崖,从雪域冰川到戈壁大漠,一大批专家教授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带来的观念、技术、信息和服务,深刻改变着贫困地区的面貌和命运。

送智送到心窝窝里

“要在果树滴水线的位置挖3到4个小沟沟,深度在5厘米左右,施肥就要到这些地方,果树的根系吸收营养就到这里。”2020年4月,四川省人社厅组织55名专家奔赴凉山州开展智力服务活动,四川农业大学龚荣高教授来到普格县花山乡,为早已等待的村民实地讲解果树的修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知识。

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关键阶段,越是吃劲越要一鼓作气,越是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104个专家服务团中,33个直接服务挂牌督战县,37个服务“三区三州”其他地区,11个专家服务基地中有7个建在挂牌督战县所在省份。

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观念革新+科技创新”能让荒凉之地掘金,用智慧汗水浇灌,高寒地区、苦旱之地也能成为花果山、米粮川。服务团全年组织2300余名两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优秀博士后等各类专家人才,为贫困地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6000余次。

哪里有技术问题,专家就到哪里。在示范团的引领带动下,各地人社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专家人才服务活动,与贫困地区深度对接,摸清摸准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帮扶内容。

通过与天镇县、广灵县深度对接,山西省人社厅梳理出贫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大果榛子越冬技术、栽植多年不结实等生产实际问题,邀请特色经济林领域30名专家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实地技术指导,进行针对性帮扶。甘肃临夏州是冷水鱼、花椒、蘑菇的重要生产基地,农业专家深入县乡,指导鱼病防疫、传授蘑菇产业发展新理念、新知识。

优质医疗资源紧缺是脱贫面临的问题之一。为服务民生福祉,巩固脱贫成果,防止群众因病返贫,服务团中的医疗专家开展义诊、手术示范、疑难病例会诊等服务,为群众解除病痛、舒展愁颜。

百姓提出“订单”,人社部门发布“订单”,专家组团“接单”。点餐式、订单式服务,解决贫困地区引才引智需求点多分散、缺乏有效渠道问题,又有效调动专家积极性,提高帮扶针对性。各地还针对农作物种植实际特点,创新服务活动方式,将以往一次集中服务改为两次、多次甚至全程技术指导,在农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均有专家提供技术支持。贫困群众直呼“一场及时雨浇进了心窝窝”。

专家认可,群众点赞。服务团坚持问题引领、需求导向,始终把基层的需求和反映的问题作为第一信号。四川参团专家罗建勋说:“服务项目都是基层需要的,解决了群众实际问题,这是人社部门站高谋远,真心实意帮助基层的具体表现。”

产业发展有了“定心丸”

2020年11月,宁夏西吉县实现脱贫摘帽,标志着“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摆脱了绝对贫困。

西吉县的脱贫,离不开自身特色产业的发展。2020年8月,高层次专家助力宁夏西吉县特色产业扶贫服务活动举行,专家们聚焦特色农业及产业化发展,围绕“种养加”全产业链构建开展咨询服务,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效。

摆脱贫困关键是要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活力。针对贫困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扶贫产业,服务团邀请专家帮助研究论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传授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一年来,服务对接项目1252个,确立进一步合作意向项目710个,解决实际困难近4100项,助力贫困地区提高“造血”机能,群众的致富劲头更足了。

“我们目前的水果市场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产能过剩,二是优质果率不高,怎样才能挣到钱?要适度规模,采取精细化管理,并且提升技术。”安徽金寨金冲村讲座现场,安徽农业大学贾兵副教授的开场白,瞬间吸引了脆桃、水蜜桃种植大户。讲座结束后,贾兵被团团围住,“专家讲的东西很实在,还有好多问题想问。”

“把脉问诊”提升产品附加值。专家服务团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培训指导,提升科学种植养殖意识,引导群众瞄准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升级。专家把脉产销对接,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有了“定心丸”。

“听了专家的讲解和技术指导,我心里亮堂了许多,坚定了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广西崇左一家桑蚕企业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说。

发挥基地载体作用,建立健全专家服务长效机制。2020年,人社部新建11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鼓励专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自办或合办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基地在承载服务活动、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地方发展中的长效作用。新疆喀什叶城特色果树专家服务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利用基地平台将樱桃树形培养与坐果技术、苹果矮砧密植技术等6项实用技术在喀什、和田等地区推广示范。广西中医药专家服务基地组织33名专家赴88个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513次,举办科普讲座28场。长期对接服务机制、产学研用合作关系的建立,让专家离开后也有科技力量服务脱贫攻坚。

穷在深山有远亲

“真的太感谢了,多亏了你们,我们又一次渡过了难关!”2020年11月,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党总支书记蓝烈煌接到一个电话。一声沉甸甸的感谢,来自千里之外的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

这是红船与大草原的牵手。半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若尔盖草原,遍地牛羊在严寒中遭遇生死考验。学院派出两名专家星夜驰援,为当地及时提供养殖、种植技术指导,有力帮助41个贫困村、1000多户贫困农牧民做好过冬准备。

不辞山海千里远,一枝一叶总关情。加强对口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东部等发达地区针对对口帮扶地区的产业潜力和发展需求,不断深化人才、智力援助,构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人力资源协作机制。

山东青岛在组织专家赴贵州安顺开展智力扶贫活动期间,确定在紫云县试点设立2家扶贫专家工作站,签署服务协议,探索跨区域扶贫协作新模式。来自中科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和博士后走进青海,上讲台、下车间,看窖池、问操作,为青稞酒企业送理念、送知识、送技术、送对策,并与企业技术骨干建立“一对一”“一对群”长期合作帮扶关系,实现从技术到人才的帮扶无缝对接。

一段拉萨行,一生藏区情。2020年9月,北京开展第五届首都专家拉萨行活动,专家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为拉萨的基层单位排忧解难、出谋划策。他们前往牦牛、奶牛养殖基地进行专题讲座,积极建立与服务对接单位的长期联系和长效合作机制。

送智力、送技术、建平台、扶产业,扶贫协作人才支援不断拓宽工作广度和深度,为贫困地区涵养“智力水土”。专家基层服务、智力交流合作有力助推了东西部深度合作、精准扶贫。

留下“不走的扶贫队伍”

“总医院的军医——扎西德勒!欢迎你们常来做客!”2020年6月11日,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平措扎西为解放军总医院博士后科技服务团的专家们献上洁白的哈达。针对西藏医疗人才匮乏问题,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到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3天内组织病例会诊、查房示教、授课讨论等活动11场,培训医务人员120余人次。

为培养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力量,人社部在喀什地区开展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农业科技助推南疆脱贫攻坚”专家服务团活动。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养蜂户阿卜杜拉·艾海提收获满满,“专家到蜂房里手把手教授养蜂技术,让我学会了很多,对养蜂合作社发展帮助很大。”

面对面问诊群众,手把手教仪器使用,点对点指导诊疗,专题授课、开展研讨、座谈培训、技术帮带……在一遍遍耐心指导、一次次教学相长中,精湛技术、先进理念留在了大山深处、田间地头。

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人才资源短缺是贫困地区最大的短板,服务团坚持既送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将培养培训贫困地区急需紧缺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专家结合项目需求清单,制作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带动贫困地区人才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服务团全年发放各类技术知识手册3.2万余册,培训基层人才7.6万人次,助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之所在。湖南省教科院的博士后和合作导师为吉首市中小学教学副校长、教师骨干进行现场授课,加强当地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人才、智力、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加速向贫困地区集聚,从封闭到开放,从短缺到丰富,从贫困到小康,一处处乡村、一个个家庭、一张张笑脸,见证着专家人才的智慧与汗水。李肖璨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