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集锦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印象

2019-06-27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在凉山州布拖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里,来自贫困家庭的青年人在学习美发技术。

  在三峡集团对口帮扶下,凉山州雷波县汶水镇马处哈三峡新村建起刺绣扶贫车间,村里十几名妇女在这里就业。 

  布拖县觉撒乡博作村在援建单位帮助下办起幼儿园,村里的孩子在这里可以接受幼儿教育,学习普通话,在老师带领下唱歌跳舞。图为支教教师在检查孩子的个人卫生情况。 

  在金阳县丙底洛村蔬菜产业基地里,彝族妇女在蔬菜大棚里劳作。当地政府引进先进农业技术,附近村民就近就地就业,66户贫困家庭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

  凉山州雷波县八寨乡甲谷村村民曲比阿洛今年68岁,不久前住进了由扶贫对口单位援建的新房,在新居前,老人高兴地唱起了民谣。

 

  家住凉山州美姑县龙门乡树布依洛村的说古拉千(左一)在外务工多年后回到家乡,他承租了几十亩地种植车厘子,村子里的贫困户在他承租的地里务工,每天收入70元左右。他表示,还要把车厘子种植做大做强,让更多的贫困户从中受益。

  布拖县和广东省佛山市联合建立技能培训中心,青年人掌握一技之长后可以被推荐到南方发达地区务工,目前已培训四期学员近2000人。图为烹饪班的学员在师傅的带领下完成了中式烹调实操训练。 

  在凉山州西昌市“大凉山彝族非遗传习体验基地”,彝族妇女在这里学习运用传统技术编织土布的技能,已经有数百名妇女通过培训后顺利就业。 

山若有情山亦笑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印象

离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月了,印刻在心头的,是凉山群众的一张张笑脸。

孩子笑了。一走进布拖县博作村,就听见村头幼儿园传出欢快的歌声。“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妈妈!”……老师说,园里一共72个孩子,都是彝族娃。孩子们会背《三字经》《弟子规》,能唱十几首儿歌,可以用普通话交流。

姑娘笑了。雷波县马处哈三峡新村是个移民搬迁村,村里人以前住在悬崖上,生活之贫苦超出常人想象。搬到新村后,村里建起彝族服饰加工厂。以往,家家户户做衣服,办厂有底子,但村民不懂怎么搞创新,怎么闯市场。20多岁的惹及苏呷头脑灵活,被村委会派到北京等地学习。她学会操作自动缝纫设备,学会把传统彝族服饰跟时尚元素结合。回来后,她把技术和理念传给其他姑娘。姑娘们做婚服、校服等服装,手里的传统技艺获得新生。

老人笑了。在雷波县甲谷村,68岁老人曲比阿洛把记者迎进新家客厅,满脸欢笑。她弹起彝族月琴,用彝语唱起了《社会主义好》。墙上,挂着她写的一幅字:“精准扶贫瓦吉瓦,习总书记卡沙沙。”这是彝区的“新流行语”,意思是:精准脱贫好得很,感谢习总书记。家里脱贫、过上好日子后,老人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恰好,村里办了农民夜校,她就跟着老师学起了认字、写字。老人没上过一天学,又是左撇子,写起字非常吃力。她每天练习,持续20天,终于达成心愿。

学到技能的学生笑了,带领村民致富的男人笑了,在大棚里忙碌的妇女笑了,返乡创办养殖场的创业者笑了,月工资五六千元的外出务工者笑了……一张张笑脸背后,是凉山州为脱贫攻坚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他们实施“一村一幼”工程,在村里建幼儿园,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建设彝家新寨,或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住上新房;办农民夜校,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举办东西部协作招聘会,送岗位下乡入村,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

尽锐出战,精准施策,让彝族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曲曲深情的歌曲,一个个奋进的事迹,让人读懂了凉山州脱贫攻坚的故事。

如果大凉山有感情,也该笑了。(杨峰文 卢刚摄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