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古老高原吹响脱贫攻坚号角——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人社扶贫工作

2019-10-24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远处群山连绵,山上草场茂盛;公路蜿蜒,转过山包消失在群山之间……望着窗外的景色,昂毛先感慨良多。她告诉记者,那里曾经是她放牧的地方,记录着她生活的艰辛。

“夏天天亮得早,5点起床开始放牧;冬天积雪没过腿肚子,也要顶着寒风出去照看羊群。年年月月,祖祖辈辈呀!”昂毛先的家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回忆起原来那些年放牧生活的风餐露宿,她唏嘘不已。依靠当地人社部门的精准帮扶、技能培训,如今,她经营着一家藏餐馆,日子过得温暖富足。

近年来,在甘南州发生这样变化的家庭很多。甘南州人社部门在脱贫攻坚战中,与时间赛跑、与贫困对决,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转、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助贫困农牧民通过多种渠道走上脱贫致富路。

扶贫车间,岗位送到家门口

在前往夏河县的路上,记者看到一片厂房,这里是夏河县达瓦央宗有机肥料加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厂区,也是当地人社部门认定的扶贫车间。

“在这里上班每个月工资3600元,待遇好,离家近。”贡保才让住在离新厂区不远的上滩村,不久前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母亲30年前做了直肠癌手术,这些年都是我在家照顾她。她术后需要常年服药,每年光药费就要花4000元左右。”贡保才让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在毛纺厂、水泥厂都打过工,但由于顾里就顾不了外,都干不长。没有稳定工作就没有稳定的日子,贡保才让一家度日艰难。

“今年年初,县里认定这个扶贫车间,村干部就推荐我来上班。”贡保才让说,有了稳定的工作,又能照顾家,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今年盖了新房,还买了手扶拖拉机,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扶贫车间”就近就业的特点,满足了相当一部分人“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让很多贫困户就地脱贫。

李主草曼是卓尼县达子多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身患小儿麻痹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把她牢牢“拴”在了家里,一家人靠低保勉强度日。

2018年年初,卓尼县人社局工作人员找到李主草曼,一同来的,还有扶贫车间“德琴巧手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绒地草。在他们的动员下,李主草曼进入扶贫车间工作。

“我学会了缝纫和刺绣,既可以在车间干活,也可以拿回家干,挣钱顾家两不误,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眼下,李主草曼在政府帮扶下盖的新房正在装修,对未来的生活,她脸上洋溢着希望。被吸纳到“德琴巧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有16人,藏族乡亲们用一双双巧手,绣出精美的藏饰,绣出一条致富新路。

“企业+车间+贫困户”“企业+订单+贫困户”,甘南州扶贫车间灵活的生产模式,让不少像李主草曼这样的贫困户走上了追求小康生活之路。甘南州还结合本地民俗特色和产业基础,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民族手工工艺等企业,用来料加工、零部件加工、商贸物流、营销服务等方式支持扶贫车间发展。甘南州人社局副局长闫克华介绍说:“我们引导本地企业不断拓展细化生产流程,推广集中生产与家庭分散加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参与扶贫车间建设。不少适合分散加工、用工形式灵活的中小型企业在政策引导下来到村里办起了扶贫车间。”

在甘南州,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故事有很多……

临潭县的西正开农业发展合作社,与全县数千名农户签了种植高原夏菜的订单,公司发放种子、肥料、地膜等,并承诺保底价;农户用土地入股,提供劳动力,每户年均收入达到五六千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按超出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高原夏菜。业仁村全村46户贫困户中,有35户靠种植高原夏菜脱了贫。

合作市的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甘南州7县1市3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了订单,公司免费发放大黄、红景天等中药材的种苗,并教会他们种植技术。到年底,农户不仅可卖出药材,还能获得劳务、土地、资金等分红,平均每户年收入达4500元。

截至目前,甘南州共建成扶贫车间141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629人,贫困户平均月收入达到2400元左右。

一技傍身,靠内生动力脱贫致富

“哗啦”“哗啦”“哗啦”……在合作市岗诺尔烹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院子里,摆着三口炒菜锅,每口装着小半锅铁砂,近30名学员排成3队,依次上前练习颠勺,看木考就是其中之一。

“家里没有牛羊,孩子又小,一家四口就靠老公外出打零工过日子。”家住玛曲县秀玛行政村的看木考今年39岁,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

“现在政府为贫困户提供无息贷款,我一直琢磨着用这笔钱在家开个小饭店。”看木考说,开店做饭要会厨艺,这与平时在家做饭完全是两回事,“以前做饭自己能吃就行,哪有什么章法,调料随便放,火候跟着感觉走。想去专门学一学,又掏不起学费”。

今年9月初,看木考经人社部门推荐来到合作市参加免费烹饪培训。

“老师教得很细很全,课程非常实用。”从早上7点起床,到晚上10点就寝,看木考参加培训的每一天都收获满满。“老师教的都用得上。不管创业还是就业,都有了底气。”

“授人以渔”,催生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看木考的体会很有代表性。

在甘南州,人社部门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从根本上提高农牧民就业本领,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

“根据贫困户的意愿,我们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技能培训。”甘南州人社局劳务和职建科科长沈林平介绍,贫困户有了技能傍身,才会有具体的脱贫志向选择。

临潭县职业技术中学、舟曲县职业学校、卓尼县职业技术学校、迭部县职业技术学校……沈林平介绍,在甘南州,人社部门建立了一套以州培训机构为主体、县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只要你愿意学一技之长,就能找到合适的地方。

截至2018年年底,全州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69期,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1744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116人。

劳务输转,既开眼界又增收

甘南州地广人稀,经济较为落后,就业机会也较少,到发达地区打工,仍是不少家庭脱贫的主要手段。

宋淑霞是临潭县人,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生活很是艰难。2016年,她被介绍到广东务工,先后在手机厂、高尔夫球工厂工作。“出来打工以后,我们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也有钱供孩子读大学了。”她说。

临潭县人社局副局长巴吾介绍,临潭县一直将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力措施来抓,已和3家省内外社会劳务公司合作开展劳务输出。

该县人社局及时向务工人员推送企业用工信息,组织有意愿的劳动力到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务工;劳务公司也及时将务工人员花名册和就业情况提供给该县人社局。这样的合作方式,有效提升了劳务输转的组织力度和对接精准度。

周继俊创办的广州铭将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是与临潭县人社局合作最紧密的一家。

46岁的周继俊是临潭县人,早年依靠外出务工摆脱了贫困。回到家乡他发现,乡亲们虽然渴望脱贫致富,但苦于缺乏渠道和信息,无法离开家乡外出打工。2015年,他成立劳务派遣公司,为发达地区的企业和甘南的老乡牵线搭桥,如今更是与临潭县人社局开展有组织劳务输转合作。

“以前我出来做生意,虽然富裕了,但总感觉为家乡做得不够。如今我帮助老乡们就业,比以前活得更充实、更快乐!”周继俊说。

目前,每年约有400位甘南老乡经周继俊介绍,到东南沿海地区的手机、家电、汽配企业务工,平均月收入达4000元左右,他们中大多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

今年以来,临潭县共输转富余劳动力4.5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071人,创造劳务收入达7亿元。

“我自己是藏族人,深知农牧民就业门路少的难处。我最大的愿望是让我们甘南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我会努力做好劳务输转工作,带动更多乡亲脱贫致富!”巴吾说。

托底安置,公益岗位兜住大民生

“丈夫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孩子年幼,我也有慢性病,做不了重活,顶多算半个劳力,想自己找份稳定工作实在太难了。”这是家住夏河县桑科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卓玛草吉一家的窘况。因病致贫,曾让这个家失去活力。

转机出现在2018年。当地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找到卓玛草吉,推荐她走上公益性岗位,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只此一项,卓玛草吉一家每年增收8000元。

乡村道路维护员、保洁员、绿化员、生态管护员……在甘南州,人社部门通过开发乡村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岗位,帮助一大批和卓玛草吉情况类似的建档立卡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近稳定就业。不要小看这些工作岗位,它给一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乡村公益性岗位姓“公”,因涉及众多家庭切身利益,当地人社部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行分配。

“在选聘人员时,我们按乡村公益性岗位设置的原则、数量、程序、条件和岗位类别,精准选聘。其中,比对县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和低保系统是一个重要环节。”甘南州相关负责人介绍,符合条件的人员一旦与乡镇政府签订聘用协议后上岗工作,岗位补贴即按月足额发放。“我们还组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岗位所需基本技能,熟悉岗位工作标准,做到选聘符合条件,达到上岗要求。”

甘南州各县市还因地制宜,对此类岗位制定了相关考核管理办法,对所有聘用人员实行动态台账管理。截至2018年年底,甘南州共开发3305个乡村公益性岗位,有成员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陆文 赵为 郭祎 苏文)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