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乐业安居幸福来——贵州黔南州人社部门助易地搬迁群众就业脱贫

2019-08-05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今年以来,贵州黔南州人社系统充分发挥就业的引领作用,聚焦“搬出来后怎么办”等问题,积极探索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办法措施,推动形成以就业促搬迁、带就业、建家园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核准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5.24万人,开展培训1.2万人次,训后就业创业7660人。

把牢就业基本盘,内外并扶促稳定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地让贫困群众“挪个窝”,更重要的是要给群众“挪个窝”铺好路。

曾经面对人社干部“三请而不动”的原长顺县摆所镇茅山村顶令组姚霍,搬迁后不但自己当上了“小老板”,还享受了更多的便利: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出门就有的公交站台、“一眨眼功夫”就到的县城中心。更重要的是,小区旁的移民学校、“四点半学校”等,彻底解决了其子女上学远、放学无人辅导等问题。如今,自主经营着一家小超市的姚霍,正带着两名搬迁群众,一起为幸福的“小日子”快乐地忙碌着。实际上,像姚霍一样实现稳得住、能发展的易地搬迁群众,在黔南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都不胜枚举。

黔南州把方便群众“家门口”就业作为“搬得出”的前提和基础,在全州109个易地扶贫安置点设立就业服务工作站,依托全州1574家园区企业用工需求,以安置点为单位,按照基本情况清、个人状态清、素质能力清、就业意愿清、培训需求清、就业帮扶清的“六清”工作要求,对各搬迁户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按照16至30岁、31至50岁、50岁以上等3个年龄段进行分类,打牢了集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组织培训、劳动维权等于一体的“就业快递”工作基础。同时结合各安置点实际,采取加大场租补贴、优先创业担保等方式,进一步吸纳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扩大就业空间。还通过扶持就业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就业扶贫专岗及根据吸纳搬迁群众就业人数、时间等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及将7.93万名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纳入城乡养老保险,构建形成“吸纳就业有奖励、自主创业有扶持、就业创业有保障”的体制机制,切实将“就业先行”做细做实,打通促进搬迁“最先一公里”,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至少“一户一人就业”。

技能提升竞争力,志智双扶促致富

近日,一则“来广州岭南一年,这个三都孩子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的微信在朋友圈广泛传播。

该则信息主要讲述三都县借助广州对口帮扶优势,依托广州优势教育资源,开办“黄埔·三都民族技工班”的故事。如今,学有所成的王应进正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京东众筹平台解决家乡葡萄滞销的问题。

据三都县人社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从2018年9月起至2020年,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每年以全免费方式,定向招收50名三都县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并给予每月1000元生活补助,确保顺利完成学业。

与此同时,三都县还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易地扶贫搬迁户一同作为打好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关键仗”,采取放宽标准要求的方式,定向招录本地户籍贫困家庭子女,仅2018年,就促进13名易地搬迁家庭子女通过事业单位招考顺利就业,实现了通过“抓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这只是黔南志智双扶的一个缩影。在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脱贫的实践中,黔南人社部门牢固树立技能是最稀缺资源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思想意识,在统筹做好放宽年龄、户籍、学历、专业等报考条件,积极充实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助力搬迁群众更换“思想之血”的同时,结合搬迁群众原有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积极开展以提高生活品质为主的厨师烹饪培训,促进通过顺应更高要求、更高品质的生产生活,激发其靠双手勤劳致富、靠技能同步小康的内生动力。制定《黔南州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采取保持原岗位工资福利、医疗待遇不变,所得合法收益不占原单位工资总额,及享受国家创业有关扶持政策等方式,通过挂职、兼职、参与项目合作、在职或离岗创业等途径,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指导,辐射培养更多想创业、能创业的“土专家”“田秀才”。

为促进帮扶进一步深化,黔南人社部门还大力推广以“以工代训”为主的“订单”“定向”培训模式,扶持企业发展、助力搬迁群众技能提升,促进实现“农业技能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工业技能结合当地企业岗位、服务技能结合市场需求”的培训“三结合”不断强化。同时,结合搬迁群众技能缺乏、素质偏低等实际,“量身订做”开展技能培训。如:针对45岁以上就业难度大、居家不能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重点开展厨师、粗加工、家政等培训;对45岁以下,又无外出意愿的搬迁群众,重点开展电工、焊工等就业渠道较广、劳动待遇较好的技能转移培训,还把就业创业后续扶持作为检验培训工作的“硬杠杠”,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汇聚发展大合力,共建共享促和谐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最终还要实现生活好。

黔南州人社部门积极顺应搬迁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着力就业、脱贫的辐射带动,让搬迁群众感恩奋进“新时代”、高兴住进“新房子”、活力焕发“新气象”、就业脱贫“新作为”、同心共建“新家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惠水新民社区广场前,“惠水县移民后续扶持发展有限公司”几个字格外醒目。该公司通过向外承接劳务工程,再结合组建的木工泥工组、铲车塔吊组、交通运输组等,结合搬迁群众技能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让搬迁群众“技有所用”,从而实现“劳有所获”。目前,该公司已吸纳搬迁群众128名就业,每人每月收入2300余元。如今,作为第一批搬迁群众之一的公司经理罗应和已总结出“问家庭人口信息、水电讯是否通畅、就业状况、收入情况、子女就学、政策享受、家庭成员健康、邻里和谐、三地流转分红、是否满意”的“十问工作法”,对搬迁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大山深处的群众想搬、愿搬、主动搬。

让搬迁群众转观念、稳得住、能发展,黔南州人社部门不但积极下好就业“绣花功”,还着力弹好就业“十指琴”,在发挥就业的杠杆作用,做好早期搬迁群众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积极引进企业入驻“扶贫车间”,通过打好“感情牌”,进一步稳就业、促发展。还积极争取其他部门支持:打好劳作时差,举办“移民夜校”,让搬迁群众及时“补充营养”;将原生产生活进行还原,形成“乡愁馆”,让搬迁群众记得住乡愁、坚定发展信心;开展“双收家庭”“好媳妇”“好工人”等评选表彰,激发了搬迁群众共建、共荣、共享新家园的力量氛围。(刘斌)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