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纪实

2019-05-20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78岁的独龙族老人李文仕至今还记得一个多月前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时的激动心情。

2019年4月11日,独龙江畔,阳光明媚,山青似黛,绿水含笑。

独龙族干部群众围坐在广场上,聆听乡党委书记余金成和乡长孔玉才分别用普通话和独龙语为大家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乡亲们:你们好!你们乡党委来信说,去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得知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宣读几次被群众的欢呼声、掌声打断。

“那天大家都很激动,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我们从心里感谢党!”作为独龙族仅存不多的“纹面女”之一,李文仕见证了独龙族群众从苦难走向幸福的过程。

1950年10月,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高黎贡山进入独龙江大峡谷,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独龙族人民,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70年沧海桑田,70年历史巨变。

如今的独龙江畔,新居林立,道路通畅,笑靥如花。

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创造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跃跨千年”的生动实践,开启了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一跃跨千年实现整族脱贫 

初夏的午后,李文仕坐在搬迁后的新楼房的院子里晒着太阳。谈起小时候被纹面时的情景,老人很感慨。

“当时脸肿得很大,很痛,很多天才好些。”老人说,解放前,独龙族妇女都要在脸上纹上图案,作为一种标记,防止土匪强盗掳掠抢夺。解放后,妇女“纹面”被废止,女性权益得到保护。

如今,日子越来越好,老人很知足。

“现在每个月能拿到100多元养老金,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听了总书记的回信后,我们还用独龙语编了一首的‘感恩歌’,我唱给你听: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独龙江人民永远感谢党,永远跟党走……”阳光下,老人脸上的蝴蝶纹面显得格外美丽。

如今,独龙乡1000多户群众全都搬进了新房。草果、重楼、独龙牛、独龙鸡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遍地开花,柏油马路通向村庄,大病保险全面覆盖。

这样的巨变,让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独龙江之子”的高德荣感慨万千。

“多年来,独龙族从贫穷走向发展,我是亲历者,更是见证人。”高德荣说,小时候经常听父辈讲族人的历史和故事,独龙族人生活在大山深处,刻木记事、火炮传信,吃野菜、野果充饥,历代反动统治者都把族人当野人,独龙人受尽了歧视和压迫。

1950年,贡山县终获解放。1951年,周恩来总理为这个传延千年的民族起了个很美的名字:独龙族。

然而,山峻谷深,每当冬季临至,高黎贡山垭口就被几十米深的大雪封死,一年之中竟有半数时光与世隔绝。

于是,出行靠徒步、过桥靠溜索、运输靠马帮、生活靠救济的历史不断重复和延续。上世纪70年代末,当神州大地奔涌改革浪潮时,独龙江乡却仍然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独龙江乡的脱贫和发展始终牵动着国人的心。

201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行动计划”;2014年,高黎贡山长6.68公里的隧道打通;2018年,独龙乡建档立卡贫困户611户2297人全部脱贫,独龙族摘掉了千年的贫穷帽子,实现整族脱贫,一跃跨千年!

“独龙江乡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党和国家的关怀。这次总书记在回信中鼓励我们‘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这给了我们脱贫发展强大的动力!”高德荣感慨地说,正是共产党人对独龙江的深情关怀,正是共产党人勇担重担的胸怀,才让独龙江旧貌换新颜,幸福沁心田。

发展新愿景点滴变化昭示希望 

一幢幢“别墅式”的农家小院,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移民新楼,电视、电话、4G网络一应俱全,如今,独龙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大的变化来自人精神面貌的转变。

在迪政当村担任了15年村支书的陈永华对村里人的变化感触很深。

 

“以前住在山上的时候,大家都是能吃饱、有口酒喝就满足了,小孩子上学的很少,外出打工的更少。”陈永华说,如今村里一天一个样,每家每户都很干净整洁,村民们争着学习技术多赚钱,主动把孩子送到学校念书。

移风易俗蔚然成风,教育观念逐渐转变,点滴变化昭示希望。

5月8日,在独龙族手工艺协会的车间里,村民们正在认真制作着木雕、刺绣等产品。

“我现在织的是独龙毯,一般5天能织好,现在每个月有几千元的收入,让我们一家人很知足!”29岁的白春花说着,唇边眼角都洋溢着笑意。

2015年,在云南省人社厅的推动下,独龙江乡成立了独龙族手工艺协会。几年来,已有多批年轻人到各地参加木雕、刺绣等多项技能培训。这些年轻人不仅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还将独龙族的传统技艺传承了下来。

“现在村民、特别是年轻人都积极地到车间里来工作,外出打工的愿望也很强烈,这种变化让人欣喜。”独龙江乡社保服务中心主任和芳说。

润物细无声。

作为独龙江乡第一个走出大山打工的人,曾剑君对家乡未来的发展满怀期待。

“1990年,我第一次走出大山,走‘人马驿道’走了七天,路上饿了就啃几口干粮,困了就睡在帐篷中,有时还要在山洞中过夜。现在年轻人就业创业的条件多好啊,资金、项目、技能,政府都有支持,未来值得期待!”曾剑君说。

几年来,贡山县和独龙江乡抓住东西扶贫协作等机遇,探索建立“引导——技能——就业——维权”多位一体模式,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培育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一组数字意义不凡。

2018年至今,有782名独龙族群众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100多人外出务工,自主创业38户。2014年至今,近3000人次参加厨师、家政、养殖培训等多项培训。全乡1136户农户中,有600户拥有机动车。

如今,年轻人等、靠、要的思想逐步减弱,从不敢、不愿外出,到积极争取培训机会和就业岗位,这样的变化,撬动了民族发展的新动力,标志着独龙江乡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脱贫的转变。 

薪火永相承追逐民族振兴梦 

位于独龙江乡最南端的马库村,直接与缅甸接壤。

“对我们村子来说,脱贫致富不仅仅关系到个人家庭的生活,更关系到国土边境的安全。”马库村党支部书记江仕明说。

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所,一户人家就是一座堡垒!正是深知这千钧的重任,马库村的村民团结一心谋发展,凝心聚力稳边疆。

一排排新楼展现着马库村的发展新貌,一面面国旗宣示着村民脱贫致富的坚定决心。

几年来,马库村立足自身优势,走出了以种植草果、重楼,养殖独龙牛、独龙蜂的发展路子。

杨恩是独龙江乡第一批草果种植户。2018年,他种植的草果收入已经达到10万元。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种植养殖业,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大家干劲很足!”杨恩高兴地说。

江仕明告诉记者,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土的安全和村里的秩序,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护村队”,每周到国境界碑附近巡逻。

“村民都踊跃参加护村队,把守卫国土边疆当成光荣的责任!”江仕明说,村民们现在富了,更要展示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独龙江乡快速的发展吸引着走出去的年轻人重返家园。

2019年4月,28岁的布玉梅选择返回马库村,在村里开了一家理发美发店。

“这两年家乡变化太大了,现在是公路修到家门口、超市开到村里头,当然要回来支持家乡建设!”布玉梅说,她要在独龙江乡的所有村庄都开起自己的店,让族人享受新时尚的美。

年轻的心追逐着民族振兴的梦。

2016年,从独龙江走出去的大学生孟泽林,放弃在外就业的机会,毅然返回马库村小学,当起了教师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帮助孩子们实现知识改变命运。

独龙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和斗志!

“脱贫是新的起点,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这要靠一代一代人的艰苦努力,要靠独龙族人坚忍不拔的精神传承。独龙族已经迎来了新时代发展的春天!”独龙江乡乡长孔玉才说。(王宝杰 陆占奇 赵文 张剑)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