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发扬好传统 再创新辉煌
发布日期:2018-07-16 来源: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打印本页

【学院简介】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60年的常州市技工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常州市政府举办的第一所技工学校。在各级政府和人社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一所普通技工学校成长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江苏省首批重点技师学院。学院坐落在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526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设有机械、机电、电气、信息、交通、商贸旅游、生物医药系和基础部、公共实训中心、互联网信息化中心等10个教学部门,50余个专业,教职员工588人,专任教师 484人,全日制在册学生近1万人,2017年完成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2万人次以上,已累计为社会输送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近12万人。学院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人社部首批“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被誉为“现代工匠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技工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也走过了58年从初创到建设再到壮大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紧贴市场、敢为人先,坚定特色、突出技能的优良传统,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2000年,在常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基础上,常州技师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2013年,投资10亿元的新校园和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学院办学实力获得质的飞跃。以此为契机,学院提出了“突出内涵,提升实力,塑造品牌,开拓创新,建成全国重点技师学院”的奋斗目标,坚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坚定不移地走技能强校之路,学院发展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2017年10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学院学生宋彪勇夺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以1260余名参赛选手的最高分获得大赛唯一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大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选手,为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学院招生和就业“进出”两旺的态势成为“常态”。2018年6月26日,中考成绩揭晓的第二天,学院2018年新生报名录取工作随即展开。来校咨询报名的新生和家长络绎不绝,新生报名场面再掀新高潮,仅6月26日一天,已完成初中毕业生招生计划的70%。2018年5月29日,学院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校园招聘会,吸引了来自常州和长三角地区35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了7000余个顶岗实习岗位,继续呈现供不应求态势。毕业生就业选择面进一步拓宽,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着力培育和完善有自身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后,人社部、教育部、江苏省政府等相继出台文件,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研究学院发展方向,以培育和完善有自身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一)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完善各专业试题库,严格实行教考分离,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加快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步伐,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每班35人),成为人社部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示范学校之一;全面提升培养层次,停办3年制中技班,在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均达到高级工和技师;与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积极开展人社部推行的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省级和市级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

(二)完善院系两级管理改革。明确专业系作为学院办学主体的地位,进一步扩大系部在人、财、物上充分的自主权,充分激发和调动了专业系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职业培训和招生就业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推进教学和管理机构改革。除了已有的七大专业系,新成立“一部两中心”(即基础部、公共实训中心、互联网信息化中心),同时,精简管理处室和管理人员,充实教育教学一线。基础部主要负责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与科研以及学生的教育管理等工作;公共实训中心主要负责机电类通用基础技能课程建设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互联网信息化中心主要负责学院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保障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四)强化职业培训改革。落实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要求,明确职业培训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业”地位。出台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大力促进各专业系做大做强职业培训,培训工作的内生动力逐渐形成,培训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培训收入大幅提高,培训的市场化率和高端化率逐年提升。近5年开展职业培训52868人次,总收入5622万元,职业培训对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这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优化了学院教育教学资源配置,重塑了新的动力机制,充分发挥了专业系的潜力,使专业系能够专心聚焦专业建设和做大做强高端职业培训,同时,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办学效能。基本形成了符合学院自身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着力推进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

学院紧贴市场需求,依托地方经济整体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要求的专业建设整体框架,以产业发展引领专业建设,加大新专业的开发力度,不断提升专业层次,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持。目前,学院拥有一批紧贴江苏重点领域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骨干专业,其中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18个,市级示范专业17个,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位于全国技工院校前列。

针对常州智能制造产业的兴起和互联网产业的深度发展,学院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延伸开设了智能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物联网应用技术、互联网金融等专业。

对接常州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的迅猛发展和常州地区众多机车和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和制造企业,学院将原汽车工程系更改为交通工程系,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与常州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开展订单合作培养,并由此逐步构建交通工程专业群;瞄准常州航空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通用航空设备维修,特别是飞机改造、大型飞机维修类专业人才的培养,2018年新开设了飞行器装配与维护、飞机维修专业。

着眼于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常州汽车整车制造的崛起,学院在原汽车维修专业的基础上,新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进一步细化和发展了汽车维修专业。

近年学院新开设的专业还有:药品经营与管理、工业机械师、护理、微电网技术应用、变配电设备运行安装与维护等,都是与地方产业发展关系紧密、社会需求旺盛的新兴专业,丰富发展了原有专业群。

三、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的代表,其享誉极高的产品就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创造的。学院为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实践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瞄准德国职业资格证书与国内技师证书“双证”培养目标,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品牌——中德国际班。通过国内和德国的专门教学培训,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外企业实践经历、掌握世界最新技术技能、训练有素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满足欧美和国内先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014年,与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EBZ)签约合作办学,开设全日制数控加工专业首届中德国际班,学制4年,并于当年顺利实现招生。

2015年和2016年,再次与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EBZ)签约,开设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和工业机械师专业4年制或6年制中德国际班,同样于当年顺利实现招生。

2018年与德国最大手工业协会(HWK)之一的南图林根州手工业协会签约合作办学,开设6年制汽车机电师专业中德合作班,今年已顺利实现招生。

中德国际班全面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采用其先进理念、教学标准和大纲以及教学、管理和考核方法,大力培养适合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具有专注耐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学生通过德语水平测试,择优选录到德国培训一年,参加德国IHK或HWK职业资格考试,并在回国后参加技师考试。目前,中德国际班已拓展到四个专业(分别为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业机械师、汽车机电师)、2种学制(初中毕业生6年、高中毕业生4年)、11个班、300多名学生的规模。

2017年7月2日,首届中德国际班(1422班)17名学生抵达德国,开始为期1年的留学生涯;2018年6月30日,17名学生学成回国,16人以优异成绩通过德国工商业行会考核获得IHK 证书,受到德方充分肯定。

2017年11月,世界冠军宋彪转入了2016级中德国际班学习。目前宋彪正在强化德语学习,将在通过德语测试后随班赴德留学深造。第二届2015级中德国际班2个专业的31名学生已通过德语测试将于2018年7月31日赴德留学。

当前,“世赛效应”正在技工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持续发酵。如何在我们传统教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世赛的高端引领作用,以比赛反哺教学,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全面提升技工教育的办学水平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也将成为我院今后深入探索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