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牢记使命 争先创优 加快推进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建设
发布日期:2018-07-16 来源:黑龙江技师学院 打印本页

黑龙江技师学院坐落于中国石墨之都黑龙江省鸡西市。2006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站在“技能强省”的战略高度,将鸡西矿业高级技工学校和鸡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技工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全省第一家技师学院正式成立。

2017年6月,黑龙江机械制造高级技工学校整体并入,学院办学实力和规模进一步壮大。学院占地面积2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720人,在校学生7000多人,拥有先进教学设备9000多台套,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建院以来,学院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跟技工教育改革步伐,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创新构建了“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和“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为牵动、学制教育和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两翼齐飞、政府学校企业多方互惠联动、大学高职中职合作共融多元发展”的办学思路;根据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新形势,开设了传统一、二、三产业与“三新”产业相融合的26个专业,其中国家重点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与吉利汽车、龙煤集团等多家国内500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累计为企业输送优秀技能人才45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积极服务地方就业创业大局,年均为城镇失业人员、残疾人、大学生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次。

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人社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被评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和全国首批职业训练院建设试点单位。

一、坚持以新理念新思想为指导,引领学院始终走在技工教育改革最前沿。作为龙江地区第一家技师学院,学院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发展,始终把“打造龙江技工教育第一品牌,建设全国一流技师学院”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和光荣历史使命,认真领会各个时期国家、省市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方针政策,广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围绕地方转型、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振兴需要,不断拓展战略思维和宽阔视野,积极努力发挥理念的先导作用,保证了学院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技工院校的前列。

在2006年建院初期,学院克服底子薄、人才缺、地处偏远等不利条件,科学谋划,准确定位技师学院办学两大职能,确立了学制教育和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两翼齐飞、两轮同转”的办学思路。2009年,学院作为全国首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主动跻身技工教育教改大潮的最前沿,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各项改革工作的统领,确定了“一体化带动、两翼齐飞”的办学思路,学院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学院又紧扣国家加快建设技能人才队伍的时代脉搏,扩大了校企、校校之间的合作对接,进一步完善确定了“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为牵动,学制教育和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两翼齐飞、政府学校企业多方互惠联动、大学高职中职合作共融多元发展”的办学思路,学院发展目标更加明确、视野更加开阔、力量更加强劲。当前,学院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工作主线,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等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总遵循,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建设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大好机遇,科学制定了新时期“13459”发展目标,自我加压,乘势而上,努力向全国一流技师学院迈进。

二、充分发挥学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立德树人是办学的根本任务,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发展的关键。学院积极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关键作用,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各项工作全过程,建立了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100多名中层党员干部兼任基层党务工作者和团委负责人,保证政务工作有党务,行政工作讲党性,有利于党政工作同计划、同落实、同检查、同总结,比较好地探索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一是学院定期开展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技巧讲座、专家讲堂、青年讲堂等活动,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主题,开展教职工大讨论,引导全院教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二是学院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党课进课堂大型教育活动,近500名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参与党课授课,《走近习近平》、《争做新时代合格党员》、《技能成就人生》等授课内容深受师生喜爱,极大激发了师生的爱党爱国爱校和学工匠、当工匠的热情,让“新青年、新技能、新梦想”成为校园时代风尚,成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征。三是学院准确把握技工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就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和“德育首位”的教育理念,建立了技工院校独具特色的“三化”育人模式(学生管理军事化、班主任专职化、德育教育亲情化)和“三全”学生管理模式(全程、全员、全面),严格实行班主任24小时值班、中层干部值宿、领导班子带班的管理制度。全院300多名党员教师和团干部与学生结成共建对子,用师德育学品,以党风带教风促学风;60多名专职班主任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做学生的“学习陪伴者”、“生活照料者”和“思想引导者”,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确保全体教职工都有德育工作任务,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真正实现全员管理。

近年来,学院多次受邀在同类院校介绍学生德育教育经验,院团委被选为全国技工院校团委书记联席会副理事长单位,学生庞伟东被团中央授予2016年度全国“最美中职生标兵”和“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学生张兆悦和王秀山被团省委授予2017年度黑龙江省“最美中职生”荣誉称号,多名同学连年荣获人社部劳动出版“技能雏鹰”奖学金,成为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的楷模。

三、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为牵动,努力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学院坚持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道路,牢牢抓住国家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院发展的根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一体化课程改革、教学手段创新、评价模式多元化等方面先行先试,走在全国的前列。

一是深入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2007年,学院在没有具体国家统一教改标准的情况下,根据省内外先进院校和近年来自身逐步积累的教改经验,在维修电工、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初步探索一体化教学。2009年7月,国家人社部正式启动了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学院被确定为全国25所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在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室建设、一体化教学评价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选派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利用寒暑假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校本培训班,现98.6%的专业教师具备一体化教师资格;多方筹集资金,按照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建设150个一体化教室,高质量建设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焊接加工、计算机网络应用、无人机等三批共4个国家试点专业,目前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已全面铺开,基本实现全覆盖。近年来,学院作为省技工院校教科研基地,多次承办全省一体化教学师资培训班,引领带动全省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二是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技能人才,以提升学生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新时期技工院校育人特点和企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逐步形成了“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体化教学多元化课程体系。坚持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商定编写新课程标准、教学工作页和校本教材,近年来共编写校本教材113本,正式出版教材61本,其中《电力拖动与控制》等12本教材已成为全国技工院校“十二五”系列规划通用教材,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学院主动适应传统教学模式向“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大力推广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截至目前,已有50%的专业教师参与微课制作,90%的课程中包含微课内容。在幼儿教育、园林等专业和公共基础课课堂中,尝试采用蓝墨云班课,利用大数据掌握学生学习时间分配、课程疑难点等情况,形成更具体的学情分析,调整教学设计,使授课更适合教学主体需求,切实解决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等问题,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四是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学院依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围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在全省技工院校率先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毕业生综合能力答辩考核,进一步锻炼提升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水平,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用工企业的好评。积极改革创新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把学生培养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通过企业、学校、学生多方评价,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评价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教学改革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学院积极参加和承办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坚持以赛促教,全面提升办学层次水平。2010年,在全国165所院校参赛的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上,学院取得团体第14名的佳绩,是历届大赛中黑龙江技工院校取得的最好成绩。2016年和2018年,学院分别承办第44届、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黑龙江省选拔赛的相关比赛项目,取得了6个项目第一名和9个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其中,CAD机械设计项目选手付宏宇被被选拔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参赛集训选手,学院被人社部评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国集训基地,10名学生由于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年薪10万元以上成功录用为数控技师,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声誉和反响。

四、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专业建设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院地处煤炭资源型城市,原有专业主要以“采、掘、机、运、通”等煤矿专业为主,受煤炭市场影响招生就业波动较大。近年来,学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国家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黑龙江省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中国制造2025先行区”、鸡西市构建“一都五基地”等历史机遇,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布局等方面,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进一步增强了学院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一是传统专业提档升级,学院积极巩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焊接技术、汽车维修等传统品牌专业优势,紧跟先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更新转型步伐,不断完善一体化教学实训设备和课程设置,助推传统专业提档升级向中高端迈进。二是新兴专业方兴未艾,学院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互联网+”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前瞻性眼光、战略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大力扶持3D打印、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应用技术、养老护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发展,打造新兴专业群。三是特色专业涌现生机,学院坚持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全力服务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石墨检验检测和石墨机电维修专业等一批与鸡西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色新专业,努力将其打造成国内有影响、省内一流的品牌特色专业。四是储备专业前景广阔,学院定期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到市场调研,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前景,科学设定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储备一批以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激光焊接技术应用、大型客货车驾驶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更适合市场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就业率高的新专业。

当前,学院已开设26个专业,逐步形成了传统一、二、三产业与“三新”产业相融合的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专业格局,努力做到专业建设站位高远、顺应时势、提前谋划、超前布局。

五、以提升师德师能水平为根本,精心打造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教师发展,师德为要。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打造专业化、高素质师资团队作为第一要务,采取“高薪聘请、学历提升、培训引领、考核促进、表彰激励”等综合措施,每年投入数百万元专项资金,对每个岗位、每名教师的职业生涯和梯队建设合理规划,努力打造“尖端带动、骨干支撑、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团队。

一是学院高度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塑造,制定了《黑龙江技师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年定期开展师生结对子、爱心助学捐赠、工匠精神传承等活动,坚决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把师德师风考核作为教师晋职评优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好风尚。二是学院借助于前些年国有企业改制的有利契机,高薪破格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和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大学毕业生来校任教,很好地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整体实力。例如,黑龙江省烹饪协会副会长、国家特级厨师周兴志被高薪聘任后,带动烹饪与营养专业蓬勃发展,招生就业持续向好,多名优秀毕业生被国家机关食堂和高档星级酒店录用,毕业生供不应求。三是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学历提升,为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教师报销60%学费,为其解决后顾之忧,至今已有近113名教师考取省内外大学研究生。四是学院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与多家先进地区名校结成了友好学校关系,每年都会安排专项资金,公派教师进入先进地区同类院校和相关高校学习先进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交流、参与技术革新和课题研究;聘请中国矿业大学邓福铭教授、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技术工作组专家王小芳等十余名职教专家来院任客座教授,开展技能竞赛、专业建设、知识产权等各类讲座,利用寒暑假在校内开设教师业务轮训班和校本培训班。五是学院每两年在各专业评选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分层次领衔开展课题研究、教材开发等活动,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发挥好名师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六是坚持能上能下,全面加强对专业教师授课效果和管理人员工作业绩的监督考核,科学合理分配绩效工资,在课时津贴、评优晋职等方面给予优秀教师政策和资金支持,让教师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努力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幸福指数。

近年来,学院多位教师受到了国家、省市的表彰奖励,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劳动模范1人,龙江技术能手1人,龙江工匠1人,国家技能大赛裁判员2人、鸡西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省级数控加工大师工作室带头人1人,全省技工院校“十大名师”1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26人,50%的专业教师有企业生产经验。

同时,学院还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援疆援藏号召,积极为两地师生开展技能培训。2011年以来,我院先后接收新疆阿勒泰地区学生495人、企业技能人才3人,西藏日喀则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3人来院培训学习,选派5名教师赴新疆阿勒泰地区和西藏日喀则地区开展援疆援藏支教,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营造全员参与的教科研工作氛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院把创新工作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衡量教师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在促进自身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积极为全省各技工院校教科研工作服务,搭建交流平台,引领带动教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是完善机制。学院专门成立院级学术委员会和教科研室,系统规划全院整体教科研工作,对全院常规教研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引导系部开展特色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成立学院学术委员会,对成果评选、项目评价、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指导。结合技工院校实际,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教研科研督导评估体系,使教科研工作运行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二是加强交流。学院以全省技工教育教科研基地为平台,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为主线,以激发教师自主研发能力为宗旨,充分发挥沟通联系和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全省一体化教学培训班、数字化校园培训班、全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成果评选等活动,近年来,共举办全省培训班15次,参与教师达1300人次,带动全省教师业务能力整体提升。三是活动引领。学院在每年的6月6日至7月6日定期举办技能文化节活动,开展了师生创新创业大赛、师生技能展演、校园文化展示、专业带头人讲堂、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学生主题展示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系列活动,集中展示学院近年来教育教学成果,为全院师生搭建施展个人才华、放飞职业梦想、融入技能文化的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并逐步形成了“尊重劳动、崇尚创新、追求卓越、勇于奉献”的技能文化理念。学院还紧跟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以“发扬工匠精神,培育创业意识,师生携手创新,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每年开展一次师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六届大赛共征集参赛作品446项,参与师生达2000多人次,21项作品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作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其中电动涡轮蜗杆活塞式冷面机、肉皮切花机、无烟烧烤机、盲道清雪锹等创新作品已实现量产销售,秸秆粉碎还田机、水田提浆整地机等新研发农用科技产品已与建三江、宝泉岭、牡丹江等农垦分局签订供销合同,实现量产。四是强化保障。学院每年设立专项科研奖励资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部委及省级各类专业学会的科研成果评选、课题开题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等活动,每两年定期召开一次教科研表彰大会,对教科研活动中的论文发表、成果评选、课题研究、专利发明等进行合理奖励,大力营造更广阔更活跃的教科研氛围。

学院连年被中国职协授予“优秀科研单位奖”和“科研工作组织奖”荣誉称号。近年来,共发表国家级论文1009篇,省级论文258篇;完成国家级课题13项,省级课题66项;荣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成果共计1196项,多名教师在“劳动社杯”全国技工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全省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和鸡西市职工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七、精心塑造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品牌,积极服务地方就业创业大局。开展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是学院服务地方就业创业的重要品牌,也是学院作为公办技师学院应尽的社会责任。学院始终遵循面向所有行业、所有人员开展终身职业培训的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契机,坚持政策性培训和有偿培训相结合,发挥优势与社会各行业紧密对接,创新互惠互利合作机制,集中全院资源搭建职业培训大平台,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撑。

一是完善培训基础条件。学院组建了由60名专职教师组成的专门培训机构职业培训部,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了师资库和实践指导专家组,选派教师赴省内外职业培训机构学习先进培训理念,面向社会聘请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和教师100余人,现有国家级创业培训师2人。投入200万元,在面点、烹饪、按摩、育婴员、养老护理等专业建成了师资雄厚、设备先进、功能齐全、面向社会的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投入260万元,建设了全省技工院校唯一的创新创业大厦,作为学院创业型项目和创业成果展示转化的品牌创业孵化基地,为学院优秀师生和社会有志青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人性化的创业服务。二是融入职业素养培训内容。学院把职业素养作为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了起点咨询公司,建成了较高档次的拓展训练中心,为学院在校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各类学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保证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更规范、更专业、更有质量。三是开展政策性培训。近年来,学院根据地方企业岗位需求,相继开设了养老护理、中式烹饪等15个专业培训工种和100多个创业培训项目,为龙江地区下岗职工、退役士兵、残疾人、农民工开展各类应时应需的中短期职业技能政策性培训。特别是学院紧紧抓住黑龙江省大力实施“98113”龙江技能振兴计划的难得机遇,用好用足政策,规范开展了9类重点群体和8个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其中为龙煤集团等大型能源企业去产能分流职工开展再就业培训,得到了黑龙江日报等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四是开展有偿培训。学院积极采取市场化运营,将政策培训与有偿培训紧密结合,根据劳动者群体实际和客户需求,重点开展高级母婴护理、健康管理师等高端有偿培训项目,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张岩2015年参加高级母婴护理师提升班培训,现任鸡西市北琴海母婴护理中心合伙人,年个人收入达10万元。五是开展大学生培训。与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工业学院等大学合作办学,先后承担1000多名电气自动化、机械自动化、焊接技术等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前技能培训和毕业答辩,培训后的大学生以理论知识扎实、操作能力过硬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六是探索职业训练院建设。2017年,按照国家人社部的部署,学院积极探索职业训练院试点建设,加快形成技工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等六种功能。目前省编办已经批复成立职业训练院内设机构,学院成为国家人社部确立的首批28家职业训练院试点院校中第一家正式挂牌单位,为职业训练院建设开创了先河,探索了新路径。

建院以来,学院共完成中短期职业技能及创业培训10万多人,被评为国家残疾人培训基地和全省首批复转军人培训基地。一大批成功创业就业的典型,不仅自身解决了生活困难,还带动了身边同类人员就业,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幸福一家”。

八、以开放办学、扩大合作为依托,不断提升校企合作内涵。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办学的基本制度,没有企业实际岗位锻炼,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为保证教育质量,学院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重点,探索出了“来料加工、订单培养、一系一企、引企入校”等多种校企合作途径,保障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有序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是来料加工。学院与龙煤集团鸡西矿业公司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学院先进实训设备和优秀教师团队为企业加工零部件,年均产值达120万元,在充分满足学生校内实训需求的同时,大量解决了实训材料相关费用问题。二是订单培养。学院先后与6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为在校学生优质就业拓宽渠道,目前订单培养班已经达到了70%,实现了有偿培养、体面就业、高薪就业。三是引企入校。学院与沈阳金牌宠物公司、鸡西市鸿德煤机厂和鸡西市鸣嘉矿山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吸引企业来校建厂投资生产,共同合作研发,实现互利共赢,实现在校学生与企业实践的零对接。其中,与鸣嘉矿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研发的科技成果《ZDY800煤矿用全液压坑道钻机》,成功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并获得鸡西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四是一系一企。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起步较早,相继创办的前程广告有限公司、启智幼儿园、宏图汽车维修有限公司、起点咨询有限公司、绿霖园林绿化公司等校办企业实体,为学生搭建起“一步到位”的实习实训平台,形成了学校企业二元互容、工作学习两位一体、互补互促的“校企双制”培养模式。一系一企的办学模式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人社部门的充分认可,并在全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推进会上代表龙江技工院校作经验介绍。

近年来,学院依托鸡西市“校政企”联合体培训基地等平台,开辟了人本集团、吉利汽车、鸡冠产业园区、恒山石墨产业园区、麻山石墨产业园区等近百家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寒暑假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实践参与生产研发,聘请近50名行业企业专家来校兼职授课,成立各专业校企合作建设委员会,实现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形成产业得扶持、企业得人才、学校得发展、学生得技能的多赢合作局面。

九、努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构建招生就业新格局。学院始终将招生就业工作作为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克服生源逐年减少、就业压力增大等不利因素,多措并举,积极应对,招生就业形势逐年向好。

一是形成全员参与的招生态势。学院坚持全院上下联动招生宣传模式,动员全体教职工和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学院招生工作,特别是通过在校生和优秀毕业生的口口相传,打造了一支学生招生宣传队伍。二是不断拓展招生领域。学院将招生领域由以初中学校为主,扩展到大学、高中、军营、企业,将生源地由以鸡西地区为主向市外、省外拓展,有效地保持了招生人数不降稳升。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学院积极与地方人社部门联合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宣传工作,合理地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舆论平台,定期开展校园开放月活动,并设立合作企业参观日、合作学校参观日、政协委员参观日、人大代表参观日、工青团妇代表参观日、学生家长参观日等主题日,年均接待社会各界人士近万人来校参观,不断扩大学院社会影响力。四是创新招生培养模式。学院按照人社部门技工院校相关政策,主动深入企业洽谈合作,招收企业适龄在职职工参加非全日制学习,实行弹性学制教学管理;与当地石墨企业联合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完成在职人员技能提升工作,促进了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五是密切企业合作关系,以就业带动招生。学院与海尔集团、吉利汽车、龙煤集团、上海田中机械有限公司、哈尔滨花园邨酒店、鸡西热力公司等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在哈尔滨、大连、北京、上海等省内外城市设立招生就业联系点,通过定期举办毕业生推介会、技能大赛和开展毕业生入职前职业素养培训、毕业生回访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稳定率,保证了技能人才有偿培养、体面就业、高薪就业。

近年来,学院培养技能人才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逐年提高,一大批莘莘学子闻风沓来,年均招生均达到1000人以上,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就业稳定率达95%以上,求人倍率达4:1,学生以较高的动手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欢迎,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龙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新的历史时期,黑龙江技师学院一定会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使命,坚持始终以“打造龙江技工教育航母,建设全国一流技师学院”为目标,努力奋斗,勇立潮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