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强化仲裁力量 做好调解“大文章”
发布日期:2022-03-31                               打印本页

  近年来,重庆市各级调解仲裁机构按照“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将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四化并举”做好调解工作。

  调解模式多元化。截至目前,重庆市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组建率达到100%。江津区采取将调解职能延伸的模式,在双福街道11个社区发展一批劳动纠纷联络员,落实社区干部参与调解劳动争议工作。渝中区在劳动争议多发地区搭建社区基层调解组织32个。巴南区组建成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构建“调解+仲裁+诉讼”一体化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成功调解各类劳动争议案件391件。

  调解流程信息化。重庆市以“智慧仲裁”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互联网+调解”平台的运用,全市所有仲裁机构均实现“掌上调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同时,加速推进“重庆易简裁”平台建设,推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从“便我”向“便民”转变、从线下服务为主向“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转变,满足群众对仲裁服务便捷、高效、智能的需求。潼南区作为试点区,采取一站式立案,以“易简裁”小程序为依托,实现线上办理,建成“24小时不打烊”线上仲裁院。在开庭前,仲裁员主动采取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当事人沟通,双方基本达成意向后再组织见面签订调解协议。

  调解队伍专业化。重庆市调解员达1500人,各仲裁机构多措并举,采取业务培训、观摩庭审、挂职交流等方式,重点做好对企业调解员、人力资源管理干部的培训,提升调解员能力素质。江津区在工业园区、重点镇街,集聚社保、信访、司法、工会等相关人员,建立一支92人组成的基层调解队伍。渝北区人社、司法部门组织调解员集中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该区去年成功调解劳动争议194件。

  工作方式多样化。重庆市建立和落实仲裁员分片联系指导制度,做到定岗、定责、定人,哪里有调解组织,仲裁员的联系指导就要延伸到哪里。加强普法宣讲,抓好源头预防,去年开展仲裁员、调解员进园区进企业宣讲活动290余场次,受众1.1万人次,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引领、片区联动共促调解的局面。各调解组织积极作为,主动化解矛盾纠纷,高新区充分发挥高校教授、律师的作用,将其作为调解员的来源渠道,为调解委员会注入专业人才力量,利用人性化的关怀和亲情式的服务,融情理法于调解过程,共同做好调解工作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