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五个强化” 全力以赴稳就业
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日期:2020-01-13                               打印本页
  

  

  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央稳就业工作部署,全力推动就业优先政策落地见效,着力稳经济、促就业、强服务、兜底线,保持了全区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一、强化组织协调,多措并举稳就业

  一是建立就业优先协调机制。成立由政府主席任组长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由分管主席任组长的就业服务专项工作组和农牧民工服务专项工作组,建立自治区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就业形势前瞻性研究,部署就业和技能人才培养等工作。今年,首次以自治区政府名义举办了持续一个多月、上下左右联动的春季招聘暨就业创业推进活动,征集就业岗位53.8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1.9万人次。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实施就业季调度、半年分析、全年总结制度,形成促进就业工作合力。自治区人大开展促进就业“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推动促进就业工作集成落实。三是落实稳就业援助机制。实施降费率、返补贴、稳就业若干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实施稳岗返还政策和技能提升“展翅行动”,今年以来发放稳岗和技能提升补贴3.67亿元,惠及职工57.46万人;降低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费率,累计为用人单位减负67.25亿元。

  二、强化技能培训,完善措施解难题

  把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作为稳就业的重要内容,完善技能培训政策,出台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调整职业培训目录和补贴标准等政策措施,将217个自治区重点产业和民族特色、区域特色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纳入补贴范围,培训补贴标准上浮20%-30%,给予盟市技能补贴目录30%的调整权,将各地特色培训项目纳入培训补贴范围,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打破地域限制,创新农牧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式,实行累计培训课时,开发了蒙古语版家政服务培训教材。畅通企业用工、培训需求和培训机构三方信息沟通渠道,依据岗位技能需求、劳动者培训意向,依托高职院校、技工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进行“一对一”对接,开展相应职业技能培训,落实职业培训政策。1-11月,共培训城乡劳动者12.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5.1%。

  三、强化创业引领,搭建平台带动就业

  深入实施“创业内蒙古”行动,开展了创客筑梦、创业筑巢、创业领航、融资畅通、青年创业和返乡农牧民工创业六项计划,每年投入1亿元对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给予“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共建成创业园和孵化基地382家,入驻实体4.4万户。强化创业服务,建成创业担保贷款中心99个,创业指导中心97个。组织开展创业指导、项目开发、投资融资、风险评估、法律咨询等服务。打造“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创业市场,整合集聚支撑平台234个,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

  四、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坚决稳住就业基本盘

  一是着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基层服务项目计划的基础上,实施社区民生志愿工作服务和中小企业人才储备两项计划,出台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差别化就业优惠政策10条,实施青年见习计划,提高了见习补贴标准。二是着力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创业。健全农牧民工技能提升、就业服务、权益维护“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搭建京津冀、周边省区、区内东西部三个劳务对接平台,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截至11月底,全区农牧民转移就业254.3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3.8%。三是着力援助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按照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将认定时间由20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工作日,采取“一对一”“个性化”等援助措施帮扶就业。

  五、强化公共服务,推动就业服务上水平

  一是畅通就业供需对接渠道。开展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就业意愿“双调查”,调查了112个工业园区、4288户企业的近50万个岗位用工需求,搭建企业、培训机构、劳动者“三方”的供需对接平台,实现就业7万人。将这项工作作为就业服务的常态化内容,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二是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每年拿出6000万元资金用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平台建设,依托“金保工程”建成了纵向贯通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和嘎查村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横向共享相关部门数据资源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80%的就业服务项目实现了网上经办。三是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将监测范围扩大到5000户企业。包头市将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部纳入监测范围试点,建立了农牧民工返乡监测制度,为分析研判就业失业形势、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四是推动就业工作宣传全域化。在梳理公布就业政策清单、服务清单和经办机构清单和就业政策问答“三清单、一问答”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新媒体、报刊广播、汇编宣传岗等手段,加大就业宣传力度,让就业政策 群众“看得到”“听得懂”“查得到”,提升政策知晓度,促进政策落实、服务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