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行“三全三通”就业服务制度 打造全方位就业服务山东模式
发布日期:2019-09-30                               打印本页
  

    山东是全国唯一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双过亿”的省份,人力资源丰富,每年需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在100万人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62万以上;每年新增登记失业人员70万人左右;农民工一直保持在2300万以上,就业服务任务繁重。山东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工作的系列新部署和新要求,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委《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在全国较早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创新推行全员通享、全域通办、全程通联“三全三通”就业服务制度,推动实现全方位就业服务落实落地。

  一、创新推行全员通享服务制度

  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改变过去以本地户籍人口为主、以就业或失业后人员为主、以城市社区为主的服务制度,推行全员通享的服务制度,努力让公共就业服务“不落一人、不少一个”。

  一是服务范围对常住人口全覆盖。 山东省明确规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可持居民身份证(或社会保障卡),港澳台人员可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或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在常住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申请公共就业服务,保障了符合条件的非本省户籍常住人员与本省户籍人员享受同等公共就业服务。

  二是就业政策向就业前人员全普惠。不断扩大就业政策的普惠度,把就业前群体纳入新一轮就业优先政策中,就业服务范围更宽,比如,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在校学生,刑期不足两年的即将刑满释放人员,可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补贴,年龄放宽到16到60岁。

  三是服务平台向农村社区全延伸。加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在充分就业社区、创业示范社区、数就业社区的基础上,面向城乡整合打造就业充分型、创业活跃型、平台智慧型、服务规范型“四型就业社区”,补齐农村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不到位的短板。2017年来,全省共认定省级四型就业社区1200家,其中农村社区560家。

  二、创新推行全域通办服务制度

  学习借鉴商业银行服务模式,劳动者可就近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窗口或网上服务大厅办理,推行公共就业服务事项设区市全域内通办,极大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便民化程度。

  一是以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劳动用工备案 “三口合一”为通办入口。将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劳动用工备案登记“三个入口”,统一整合为一个入口、一套流程,用人单位办理一项业务的同时可完成其他业务的办理,实现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劳动用工备案的一体化办理,改变了过去多个入口、多个场所办理的模式。自2019年以来,全省16市已普遍推行“三口合一”办理,减少业务工作量达40%,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

  二是以“线上服务平台+线下服务场所”为通办平台。线上,按照“上网是原则、不上网是例外”原则,丰富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站的公共就业服务事项,推进电子签章、电子档案与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省级网上可办率不低于80%,市、县级不低于70%。线下,以青岛市为示范,建设就业智慧大厅,设置智能自助填表区、自助服务区,配置高拍仪、打印机等设备,自助申报、上传办理网上开户、就业登记、解聘备案等就业服务业务,大厅减少70%人工服务窗口,90%以上的业务都可以自助办理。

  三是以“一窗受理”为通办方式。在全省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行“一窗受理”服务模式,推进窗口优化整合,推动业务经办向本级政务大厅全面进驻,变“多头受理”为“统一受理”,确保公共就业服务事项办理“只进一扇门”。截止目前,省、市两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均实现了“一窗受理”。

  三、创新推行全程通联服务制度

  打破过去就业服务各业务口“各自为政”的局面,推行就业服务各业务版块的需求联动制度,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以满足服务对象办事需求为目标,把物理分散的职能进行整合优化。

  一是公布“一次办清单。 向社会公布公共就业服务“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在“减次数、减材料、减时间”上下功夫。目前,全省公布就业服务“一次办”事项27项,申请材料压缩了25.4%,办理时限压缩20.9%,即办事项和一个工作日内完成的事项占比43%。

  二是梳理“一件事”流程。以服务对象办理“一件事”为标准,加快服务事项标准化梳理,把分散事项按办理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将“一事多流程”“一事一流程”整合为“多事一流程”,实现关联事项“一链办理”。比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由过去单个事项的职业指导、校园招聘、就业派遣,整合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一个事项,形成就业服务的聚合效应。

  三是实行“一卡通”应用。2018年,在全省范围实行社会保障卡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全面应用,将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的纸质载体——《就业创业证》向人社数字证照——社会保障卡更替过渡,实现社会保障卡在就业管理服务领域的身份凭证、信息记录、自助查询、待遇领取、金融支付“五大功能”,持社会保障卡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做到“一卡通办”。同时,结合大数据技术,加快推进部门内、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实行比对核验和自动办理制度,根据劳动者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等合法有效信息自动进行服务需求判定,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