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小驿站”里的“大天地”
发布日期:2019-01-11                               打印本页

  一、驿站建设篇:“一站一品”新模式 树立管理新理念

  ◆因地制宜抓建设。在建设模式上,既有“三位一体”综合性驿站,也有“1+N”分布实施型驿站。在发展产业上,充分突出安徽地域特色,实现“一站一业”。

  ◆制度统一抓管理。明确建设范围和条件、建设方式和标准、运营和管理等内容,做到就业扶贫驿站全省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制度统一、规范统一。

  ◆强化督查抓落实。委托第三方实地核查驿站建设进度、政策落实情况,电话回访贫困劳动者务工意愿、就业状况,按月点评、按季通报,直面问题,立行立改,保障政策落地生效。

  二、驿站功能篇:打好就业“组合拳” 提升服务新空间

  ◆就业扶贫车间促就业。坚持多措并举,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车间,根照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各地特产资源,既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又能够引导贫困劳动者就近就业或居家就业。

  ◆电商服务中心促增收。紧紧围绕电子商务进农村战略,积极引入电子商务企业管理运营,既帮助贫困劳动者销售农产品来增加收入,又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人社服务中心促发展。通过设立服务窗口,为农村劳动者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打好“产业技能、就业技能、创业技能”组合拳,实行重点培训、现场培训、蹲点指导、远程咨询等4项服务,激发贫困劳动者自我发展的激情和能力。在驿站配备具有就业服务功能的“便民宝”,让广大农村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知晓政策、找到岗位、办理业务。

  三、驿站成效篇:打赢扶贫攻坚战 推动就业新发展

  就业扶贫驿站将发展产业、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稳定脱贫、振兴乡村等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物质与精神“双脱贫”。

  ◆就业脱贫获得感进一步提高。全省累计建设就业扶贫驿站974个,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吸纳2.45万名劳动者,其中帮扶1.11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年增收4.7亿元。

  ◆贫困劳动者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通过把岗位送到家门口,解决了贫困劳动者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增加收入的难题;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升了贫困劳动者的技能,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村民周秀凤2017年参加了脱贫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了炒茶技术后,就在大湾村的扶贫车间实现就业,仅仅春茶上市的一个半月就收入7000多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目标。同样是2017年脱贫的无为县无城镇黄汰村的胡志林,身患残疾,虽然享受低保,但是他励志脱贫,半年时间就从“被人扶”到“帮别人”的转变,2017年他通过在家门口的生态农业公司打工成功脱贫,2018年5月胡志林就创办了家庭农场养殖无为特产生态麻鸭。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就业扶贫驿站把人社服务延伸到村,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电子商务覆盖到村,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互联网+”的成果。就业扶贫驿站不仅成为贫困户常去的地方,也让更多的群众在这里感受到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开发性扶贫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建设就业扶贫驿站,让贫困劳动者有了长期就业、稳定脱贫的平台,让贫困村有了固定收入、发展集体经济的渠道,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