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人才队伍
发布日期:2018-09-10                               打印本页
    藏族小伙子求英久美正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求学,是学院玉树水利“订单班”二年级的学生,暑假期间,他回到家乡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在州水利局实习了半个月。明年毕业后,他就要走上水利工作岗位,投身“三江源”保护一线:“两年多的学习让我掌握了很多水利专业知识,很期待毕业后为家乡的水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青海雄踞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流纵横、湖泊棋布,素有“三江源”“中华水塔”的美誉。丰富的水资源亟待保护开发利用,高素质水利人才却十分缺乏。针对这一发展瓶颈,2016年起,玉树、果洛水利人才“订单班”相继开办,求英久美等人进入水利人才“预备役”,藏区水利事业正在注入新鲜血液。

政府“下单” 学院“接单”

“引不进、留不住”,是青海藏区水利人才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使不少人才望而生畏;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现状,更加大了引才育才的难度。“因为人才缺失,一些迫在眉睫的水利建设项目不敢申报,就怕项目下来了,没人能干。”玉树州水利局局长才多杰忧心忡忡。

“水利工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设计规范、施工质量、监理水平等的高要求,本质上就是对水利人才素质的高要求。”青海省副省长严金海说。但全省6600多名水利从业人员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一半左右,技能人才仅占27%,尤其是在6个藏族自治州,县乡基层单位水利人才几乎是空白。

缓解人才之渴,青海探索已久。“大型项目、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可以少量引进一批高端人才,但只限于一时一事,不是长久之计。”青海省水利厅厅长张世丰道出背后的关键,“中小项目的开发,项目的后续管理、日常维护等,都需要熟识当地情况并能长期扎根在此的实用人才。”

“青海南部藏区基层水利人才长期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三江源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青海玉树州党委政府专程来水利部,提出帮扶人才队伍建设的请求。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把这一问题作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难点优先解决。”水利部人事司司长侯京民道出了“订单班”诞生的缘由。

2016年起,在水利部的协调下,玉树、果洛州政府先后与水利教学经验丰富的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水利人才“订单班”,政府按需“下单”,学院按需“接单”,开启了本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能进入水利人才“订单班”,对求英久美来说是难得的机会。“订单班”面向当地藏族高考考生定向招生,进行专班订单培养,目前已招录2批79名藏族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将通过优先录用、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定向到藏区水利相关岗位就业,一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与引进的外来人才相比,‘订单班’学生更愿意扎根家乡,从而改变以往‘飞鸽牌’人才招录方式造成的人才留不住问题。这有效破解了玉树这样的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水利人才匮乏的困境,对其他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水利人才培养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意义。”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斌对此高度评价。

立足“本土化、民族化、专业化”

“本土化、民族化、专业化”是“订单班”的特色,这在课程设置上展露无遗。除了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和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专业基础课,“订单班”专门设置了符合藏区特色的农林牧等生态保护课程以及实用技术课程,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接“地气”。

玉树班学生才仁文毛最喜欢乡镇给排水这门课,课堂上她学会了如何利用这一技术净化和节约水资源。“将来这些知识能用于家乡那些没有通自来水的偏远乡村,很实用。”

利用寒暑假,学院会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参与工程监理、测量勘察等实际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人才。

赴泾惠渠灌区、冯家山水库等地的现场学习,让玉树班团支部书记才仁松保收获颇丰,他开始思考如何在西部地区形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实习期间,求英久美在玉树州水利局质检科科长的现场指导下,了解了怎么进行质检、质检合格的标准是什么,“以后就能直接上手了”。

“订单班”多数学生来自农牧区贫困家庭,结合脱贫攻坚有关政策,学生们的学费由政府资助一年、学院减免一年、学生自己承担一年。学院还对特困生发放贫困补助,避免出现因学致贫、因贫退学。才仁松保的父母身体不好,家里没什么收入,要供一名大学生很难,“如果没有‘订单班’,我可能就失学了。”他很感激。

两年多来,“订单式”培养模式成效初显。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周锁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学生已经拿到了NIT(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考试)证书、测量员证书等,去年下半年,几乎所有学生都报名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今年8月,黄南州政府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培养协议,这是继玉树、果洛之后,青海省第三个引进订单培养模式的藏族自治州。“我们要继续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为藏区基层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水利人才队伍。”张世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