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支一扶”引导高校毕业生下基层
发布日期:2017-04-14                               打印本页

近年来,湖北省每年选派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以下简称“三支一扶”计划)。累计选派超过2.5万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到基层水利、人社、青年事务和残联等7个项目,服务人员遍及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区,“三支一扶”计划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的重要途径。

广覆盖,重实效,“三支一扶”缓解基层人才匮乏 

湖北是教育大省,每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43万左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任务十分繁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农村基层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成为制约该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三支一扶”计划虽然每年招募的数量有限,但其引领示范作用明显,服务期满学生就业率超过90%,其中大部分期满人员扎根基层。“三支一扶”计划在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面向基层一线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弥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的不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提供了高校毕业生将所学专业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平台,促进了大学生在实践历练中成长成才。据调查,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对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工作作风、沟通协调能力很有帮助;86%的服务期满后就业大学生表示,“三支一扶”的工作经历提升了自己胜任新工作的能力。枝江市的谭少秋、五峰县的陈勇等9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因工作成绩突出被任命为乡镇团委副书记。

当前农村基层人才匮乏是制约基层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到来,给这些基层单位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活力。据调查,36%的服务人员表示在服务期内对工作提出建议且经常被采纳,87%的服务人员已经在基层岗位独立承担部分工作。长阳县龙舟坪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窗口只有两名“三支一扶”人员,承担着近10万人的社保经办业务。“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有效改善了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促进了基层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

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建立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为了有效保障“三支一扶”计划的顺利实施,湖北省着力健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建立了“四保障”机制,让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省、市、县三级均成立了由组织、人社、财政等九个部门参与的“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职责明确、任务具体、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党政统揽、人社主抓、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和组织保障体系。各地还结合当地实际,建立起了符合各自工作特点的组织协调机制。孝感市先后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慰问制度”“检查督办制度”等,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领导。

加大投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在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上,湖北省财政每年投入2600多万元,用于“三支一扶”大学生生活补贴;投入近500万元开展岗前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近年来,先后举办培训班20余期,培训5000余人,培训活动效果明显,受到广大“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多措并举,健全就业保障机制。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能否持续下去,就业出口是根本。该省多措并举,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形成了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推荐、扶持自主创业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服务期满就业率逐年提高。宜昌、襄阳等地积极落实期满考核聘用政策,恩施每年直接选聘部分服务期满的优秀“三支一扶”人员充实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营造氛围,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该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到省内巡回演讲。先后表彰了500多名优秀“三支一扶”大学生以及160个“三支一扶”工作先进单位和158名先进个人,涌现出了以陈敬道、费宝丽为代表的一大批服务基层的优秀高校毕业生。2009届优秀支教生邓丽被授予中国“最美乡村教师”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感人事迹在全国巡回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