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组合拳”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
发布日期:2017-03-21                               打印本页

    近年来,安徽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坚持基层导向,坚持精准发力,不断创新举措,有力推进和保障了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十二五”以来,全省有高校毕业生178.6万人,在基层单位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分别达到9.4万人和121万人,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73%。

    为强化基层用人导向,针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主观动力不足、基层吸引力欠缺等问题,安徽省综合施策,打出“组合拳”。一是制定支持政策。明确基层单位可面向本地户籍毕业生定向招录(招聘),适当放宽年龄、学历、专业等要求,降低开考比例,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对到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在转正定级、薪资、补贴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出台“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高校毕业生创业补贴、小微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和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二是注重使用培养。树立鲜明的面向基层选人用人导向,基层服务项目人员期满后可就地就近在服务单位安置就业,县以上机关事业单位按10%-15%比例定向招录(招聘),省直机关一律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中招录。目前,已有400余名基层服务项目人员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2200余名基层公务员被遴选到上级机关。

    在畅通基层用人渠道上,安徽省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互补优势,多渠道开发基层岗位。一是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全面完成县级公共就业和人才市场整合改革,推动功能重组、流程再造,提升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市场化配置能力。建设全省统一的公共招聘网,实现公共就业人才网、高校招聘网、经营性机构招聘网的信息资源共享,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信息渠道。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主体培育,推动校园市场向诚信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业开放,拓展了高校毕业生专业市场,搭建了常态化的对接平台。通过盘活市场资源,释放了市场活力,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高校毕业生八成通过市场实现就业。二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探索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服务外包模式,推广政府购买基层特定岗位服务外包经验,依托专业化人力资源企业机制灵活、岗位信息渠道广泛、服务模式多元等优势,将服务向中小微企业和基层延伸。在巩固以往成功做法基础上,该省还将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建设以服务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一站式”就业帮扶中转中心,集约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指导、素质测评、能力培训、岗位对接等综合服务功能。借助实名制数据库、人才市场、校企对接等平台,顺畅渠道,做好就业跟踪精准服务。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建成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等257家,认定创业大学、创业学院30所。近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千余名大学生村官创办、领办、合办各类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3.7万农户创业。

    在服务基层用人需求上,安徽省创新开发基层特定岗位项目,持续推进中央四个基层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已累计招募6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一是开发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定岗位。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需求,省地财政每年投入约3.6亿元,累计开发了人社、党务、司法、民政、计生等基层特定岗位1.2万个,吸纳毕业2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岗位人员实行劳动合同管理,“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拓宽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渠道,提升了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持续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以来,不断健全“招、育、用、留”体制机制,将岗位申报与落实编制挂钩,对特设的农技推广、支医和水利基层急需紧缺岗位,不设开考比例,放宽准入条件。完善管理及考核办法,建立工作生活补助省、市、县分担保障制度。制订“三支一扶”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对年度考核合格和优秀等次的给予绩效奖励,鼓励热爱基层,稳岗就业。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累计达5万人,分布全省1500多个乡镇(街道),补充了基层急需紧缺人才,缓解了人才结构性矛盾。(徽仁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