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红娘”于砚华 让每位求职者都绽放笑容
发布日期:2019-01-24                               打印本页
浏览次数:
  在吉林白城,于姐名气不小。
  只见她长发披肩,爱穿裙子、化淡妆,办起事来却爽爽利利,能量很大。
  某企业投产在即,大量缺人,忐忑找到于姐。她一拍桌子,“放心,姐给你整”。三天后,来面试的人挤破头。
  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无门,怯怯咨询于姐。她温声了解,细细思索,干脆地说,“妹儿,我觉得这个岗位适合你”。
  有时碰到外地人来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她放下手头工作,“走,姐送你去面试。”
  近日,吉林省人社厅公示2017-2018年度星级服务窗口和优质服务标兵拟表彰对象,绰号“于姐”的白城市洮北区就业服务局副书记于砚华票数遥遥领先。
  群众纷纷留言点赞:“我的工作就是她介绍的,反复给我找单位,实至名归啊!”“太为老百姓着想了,党的好干部!”
  
  “要像蚊子叮血一样,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周三上午,洮北区人力资源市场,一百来平方米的服务大厅熙熙攘攘。
  于砚华举着硕大的二维码,踩着小凳子,站在人群中央喊话:“请大家扫一下求职5群的二维码,这是洮北区人力资源市场为大家求职建立的第五个群,每天都会实时更新岗位信息,有问题可以在群内咨询,我和工作人员会及时回复。”
  反复说上几遍,她从小凳子上下来,周围的人哗地围上去。“于姐,我想找份有双休的工作,但不知道能做什么。”“于姐,我刚刚卫校毕业,现在有合适的岗位么?”
  这一幕,长期在此招聘的梅花氨基酸责任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张代雷早已见惯。作为一家优质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在一个县区级人力资源市场驻扎,他的原因很简单,“人气旺”。
  然而,15年前,于砚华刚接手人力资源市场时,正赶上东北国企改制潮,大批职工下岗失业。捧惯“铁饭碗”的国企职工爱面子,不愿到市场上找工作;用工单位到处贴告示、发传单,自行招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者寥寥,招工单位也屈指可数。
  捧着这样一块“烫手山芋”,缺少经验的于砚华辗转反侧。她深知,人力资源市场是人社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要像蚊子叮血一样,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于砚华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带着两名工作人员,去用工单位和求职者中调研。
  “就业局的人怎么可能来我们这种小企业?”“出去出去,别影响我们生意!”“信息就贴在墙上,你们看吧,不许拍照不许抄录!”
  吃了一次又一次闭门羹,受过不少冷脸,甚至被驱赶……工作人员姜玉华至今记忆犹新:“我经常觉得脸上挂不住想走了,于书记还在耐心地跟对方解释沟通,介绍就业政策,了解用工需求,征求他们的意见。”
  一个多月,走访了200余家用工单位、近千名求职者,于砚华掌握了大量一手信息,也找到了激活市场的“钥匙”:岗位要多要全,服务热情周到,才能吸引人进来。
  她开始四处收集岗位信息,报刊、电视、广播和路边的信息橱窗,一个都不放过。同时深入企业获取招工信息,建立大型招工企业客户群,尽力争取企业进入市场。
  “她都快魔怔了。一听到或看到‘招工’两个字就精神了。周末一起散步,发现对面商场或饭店窗前贴着招工信息,就赶紧跑过去记录。”儿子张于济含回忆道。
  岗位信息多了,打动求职者的“本钱”就有了。于砚华又开始“拉拢”求职者。
  身边的朋友、同学成了突破口。那段时间,于砚华频频参加同学聚会、朋友聚餐,向下岗失业的朋友介绍人力资源市场,邀请他们前来求职,却得到白眼,“你是不是瞧不起我”。
  于砚华只好私下整理岗位信息发给朋友,“现在市场岗位充足,很多有发展前景。你家孩子还在上学,不工作家里负担也太重了。”
  好说歹说,人来了,怕丢人,戴着口罩、眼镜,没寻到合适的。回去之后,对方差点和她断绝关系。于砚华没有放弃,又在众多岗位里寻找,第二次,终于在公益性岗位中找到相匹配的,皆大欢喜。
  一次又一次,不怕冷眼和误解地热心推荐,于砚华帮助身边很多人解决了再就业问题。一传十,十传百,市场的口碑渐渐树立。不到3个月,市场从门可罗雀变得门庭若市。
  从2004年11月至2007年末,市场举办各类招聘洽谈会136场,场场爆满,成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黄金通道。
  “市场火爆一天不难,一年不难,难的是日日火爆,年年火爆。”于砚华认识到,“有场有市”的局面形成后,市场要保持繁荣,“人来人往”是关键。
  她带着工作人员前往大中专院校恳谈,将毕业生名册入库登记,提升市场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吸引大中型企业主动向市场靠拢。同时,组建专职信息员队伍,常年深入用工单位收集用工信息,保障市场始终处于空岗量大、岗位类别齐全的状态。
  “一手抓着用工单位,一手抓着求职者,就有源源不断的人在市场进进出出。”于砚华说。
  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每周二上午,于砚华都带着工作人员开信息汇报会,分析用工结构、岗位推荐情况、求职者岗位需求趋势等,下午又将招聘、求职的信息分门别类,一一匹配,提前给招工需求多的企业和岗位匹配度高的求职者打电话沟通,努力让“每个人都不白来”。
  一干就是14年。于砚华硬是把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人力资源市场,做成全年招聘无淡季的全省五星级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各类招聘会1007场,成功推荐就业9万余人,服务近20万人次。
  
  “只要来找我,我一定管到底”
  扛得起千斤担子,下得了绣花功夫。在白城市洮北区颐年养老院常务副院长苏一眼里,于姐总是能量满满,有操不完的心,使不完的劲。
  2013年夏天,养老院遇上用工荒,全院275张床位,仅有30多位护理人员。朋友、亲戚、中介,各种渠道都招不上人,一筹莫展。苏一打听到就业局有位于书记特别能干,便上门拜访。
  求助非常成功。几天后,专场招聘会开了起来。“这回应该能招到人了。”苏一看着大厅里乌泱乌泱的人,悬着的心放下了。果然,当天招聘会上成功招到46名员工,其中一名主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一名副主任护师成为养老院的中坚力量。
  新员工上岗后,于砚华担子还没有卸下。很快她就打来电话,询问待遇是否有保障、新员工是否得力,苏一忍不住跟于姐倒了苦水:“新员工学历参差不齐,有些员工护理技能不过关,上手很慢。”于砚华立马四处联系有养老护工技能的人员,又推荐了职业培训学校,让苏一组织新员工参加技能培训,又帮忙协调卫校和中心医院的老师来开讲座。
  之后的几年里,于砚华几乎每月都来养老院一趟,回访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和用工情况,提醒他们将内部规章制度上墙,各类工作流程分门别类地归档留存。“表格怎么做,格式怎么写,就连照片贴在什么位置,都是于姐教的。”苏一说。
  扶上马再送一程。于砚华把就业服务延续到上岗之后,通过定期回访用工单位和跟踪求职人员,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运营状态,及时掌握就业求职者工作情况,从根本上提高了职业介绍的成功率。
  “到岗就业只完成了第一步,持续跟进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稳定就业。”在于砚华心里:“只要来找我,我一定管到底。”
  而对于不少求职者来说,于姐的耐心细致更像是一缕春风,拂去了他们初涉职场的迷茫和不安。
  去年3月,王浩大学毕业后返乡,到洮北区人力资源市场参加吉林省梅花氨基酸责任有限公司的专场招聘。
  一进大厅,王浩发现人头攒动。第一次见到这么大阵仗,他有些无措,看到大厅角落里一位红衣女子正给别人介绍岗位,看上去很和蔼,就鼓起勇气上前询问。
  交流之后,于砚华给王浩推荐了岗位。“小伙子学的行政专业,口才不错,做人力资源蛮适合你。梅花很重视年轻人,待遇也高于白城平均水平,未来发展前景很好。”
  王浩一听,很合心意,便又追着了解岗位需求和工作内容,心里踏实不少。经过面试,成功上岗之后,王浩经常收到于砚华的电话和微信,也特别愿意跟她聊聊工作和近况。“她有种亲和的魔力,遇到问题总愿意问她,她每次也都能帮忙解决。”
  “来找我的都是需要帮助的人,我想为他们服务到位,让他们觉得温暖、舒适、有依靠。”于砚华的服务理念里,有一条准则——“让每位求职招工者都绽放笑容”。  

  “不仅要掌握新技能,还得打开新脑洞”
  “她很有开拓性,总在不断更新思路、创新方法,更好地服务群众。”作为于砚华的领导,洮北区就业服务局局长孙学权十分认可她的创新精神。
  2010年3月,于砚华分管城镇就业没多久,就迎来了白城市“强化基层就业百日攻坚战”。于砚华在深入街道(乡镇)、社区调研中发现,洮北区基层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规范、不完善。
  基础就业数据不完整,会导致无法准确掌握下岗失业人员情况,精准服务百姓民生也就无从谈起。于砚华陷入沉思,能否建立一个全区统一规范、具有本地特色的基层数据库?
  然而建立一套可行的基层就业数据信息系统谈何容易。
  不懂就学。于砚华给自己两个月的时间,学习查阅历年国家、省、市就业方面的文件,学习各地先进的基层就业数据管理模式,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埋头研究,仅一个月就拿出数据库初版。
  “那段时间,我起夜时经常看到我妈还在电脑前工作,40出头的人了学得费劲却一刻也不肯停地学。”张于济含对母亲又敬佩又心疼。
  不多久,涵盖18项内容的基层就业基础数据库顺利面世,让全区的就业数据管理变得“一目了然”。
  多年就业服务工作中,于砚华一直保持着随时收集企业和求职者意见的习惯。“能不能实现我们不到招聘现场,也能招到人?”许多用工单位人事负责人在回访中吐露的心声,正好也是于砚华一直琢磨的事。
  如何能让用工单位和求职者“零跑腿”或者“最多跑一次”?研发智能化职业介绍系统被摆上议程。
  打定主意就做。于砚华跑去火车站蹲点三天,仔细研究常用的智能一体机都涵盖哪些服务功能。“刷身份证就能登记信息,能够查询分类岗位信息和政策法规”,于砚华有了初步的构想。
  2018年初,于砚华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异表现,争取到了20万奖励经费,就业一体机终于落地。如今,两台一体机已经成了市场大厅里的“香饽饽”。
  “以前还得填表写好半天个人信息,现在刷身份证在线录入就行,方便太多了。”招聘会现场,几个年轻女孩已经使用得得心应手。
  服务新时代,于砚华深知,除了要有新技能“傍身”外,还得多开“新脑洞”。
  “4050”人员作为“就业困难户”,是于砚华心里最惦记的一群人。2017年,乘着国家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东风,于砚华搭起了家庭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妹儿,来我办公室一趟呗,有事和你商量。”初颖记得,那个下午于砚华一本正经地说,想和她的鸿宇家政服务公司签个三年协议。
  “就业局帮你定制300块广告牌到街道社区宣传,失业人员数据库里能够从事家政服务的人,你帮忙签下,之后三年你转型做24小时家政服务,干不干?”考虑之后,本着对于砚华的信任,初颖签了字,“于姐不会坑我。”
  事实证明,这是最好的决定。两年来,于砚华带着初颖重新规划,将新接收的灵活就业人员分工种管理,服务随叫随到,次次回访验收,签约员工全上保险。白城有了代表性的家政服务公司,大批失业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城镇居民享受到了全天候家政服务,一举多得。
  “我们家80%的收入都是通过平台赚取的,还吸纳了570人左右的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多亏了于姐的金点子!”初颖盘算好了,等年底到期,继续与于姐合作。
  
  “想着一个个渴求的目光,我离不开他们”
  关于于砚华的职务,记者一直心存疑惑。分管众多业务工作,为何只有党内职务?
  原来,于砚华最初被吸纳进领导班子时,单位没有职数,仅有党总支副书记的位置,后来有了兼任副局长的机会,但她一心专注工作,不太在乎职务,便又错过了。
  “这十多年来,她有很多次升迁的机会,但她都放弃了。她总和我说,她干市场忙就业得心应手,不愿离开。”洮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郑福德对于砚华非常认可。
  采访初期,于砚华总不爱多说。深聊之后才知道,她顾虑很多,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些应尽的小事,不愿居功,“都是领导带领得好,这是大家的功劳。”
  “特别敬业”是同事们对于砚华一致的评价。“每次专场招聘会结束都很晚,书记总让我们先下班,而她自己留到最后一个离开。”姜玉华说,领导都这样,大家自然就干得更起劲。
  “不能因为个人的事耽误老百姓的事!”2017年单位体检,于砚华查出点小毛病,做了腹腔镜手术,医生要求休息1个月,结果她住了5天就非要出院,医生问为什么不住了,于砚华说:“现在是年末,正是处于灵活就业状态的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社保补贴的时候。申报补贴有时限,城镇就业科的同志根本忙不过来。我不能缺岗,想着一个个渴求的目光,我离不开他们。”医生无奈只好放行,并叮咛于砚华一定静养。结果回家的第二天她就上班了,上岗后就像什么没发生一样开始处理各项业务,温和的解答每一个咨询政策的人员。
  通过市场就业,于砚华和很多服务对象都成了好朋友,“我把他们都当成亲人一样来帮助。”
  冯可欣原本在白城市一家乳业公司负责人事和招聘,因此和于砚华结缘。后来由于母亲生病需要看护,辞职回家。失业在家后,照顾老人、管教孩子劳心劳力,琐事繁杂让冯可欣的状态不太好。
  一天晚上,冯可欣家里来客,一开门发现是刚下班就赶过来的于砚华。于砚华关照了冯家的老人和孩子后,拉着冯可欣的手说:“妹妹,你老在家待着也不是回事,再出来找份工作吧。姐给你整理了点适合你的岗位,你去试试。”
  冯可欣回忆起当时,还忍不住掉眼泪,“没想到姐会来家里看我,还一直惦记着我的工作,她真的太好了。”
  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接触过于砚华的人,都被她的真心温暖过,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她都细致周到。
  一心扑在工作上多年,对每位在工作中结识的人,于砚华都尽心尽力。但对儿子,她却觉得有些亏欠。于砚华坦言,这些年忙于工作很少关注他的学习。儿子高考那年,她忙于开发基层就业基础数据库,无暇陪考,连儿子高考报志愿都是孩子自己拿主意,孩子考了几分、报了哪所大学,都是过后才得知。
  “在我印象里,我妈一直特别忙。小时候我一直希望她多关注我,现在长大了,我从事着基层司法工作,越来越理解她的付出,以她为榜样,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张于济含说。
  谈起成绩,于砚华总有些张不开口。说到工作,于砚华却总能聊得眉飞色舞。讲到跟随她共创辉煌的市场科同志,于砚华难掩情绪泪流满面。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干得多,说的少。
  就业是民生之本,于砚华做的每件事都在践行着这句话。从锦瑟年华到五十知天命,她兢兢业业三十年,服务过不可计数的求职者和招工者,而未来,她还将那样,踩着小凳站在人才资源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间,继续做求职、用工者的“娘家人”。(谢小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