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守“沪”劳动者权益
发布日期:2022-08-04                               打印本页

经受了一波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后,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东方明珠”上海正重拾她原有的繁荣与喧嚣。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这里有中国第一个自贸区,是中国更高层次推进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这里有黄浦江、苏州河的生活秀带,人民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到上海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上海擘画新蓝图:“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

上海人社部门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争做全国创新发展的先行者。通过把握劳动监察、调解仲裁两大抓手,创新执法方式,夯实组织基础,让更多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高位推动实现清欠保障“全跟踪”

在上海洋山,满载的巨轮来回穿梭,装卸各式各样的货品;虹桥商务区内,多个跨国企业“落沪”打造总部经济;张江科学城里,高新企业不断增多,科技型人才纷至沓来……

十年来,上海市经济不断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为解决同样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劳动纠纷问题,劳动监察工作步入全新阶段: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执法体制日益完善,全流程闭环案件管理模式探索打造形成,劳动监察正逐步转型为集欠薪预警体系、查处监管、信用监管、协同治理、托底保障为一体的人社全领域综合执法。

“执法过程全纪录开始落实,监审分离制度不断优化。监察部门适时调整执法自由裁量规则,‘一口受理’渠道、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劳动保障信用评价体系均得到深入拓展。”有着近20年人社执法经历的长宁区人社局执法大队监察二科科长周恋叶谈到十年来的变化时说。

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上海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以完善工资支付制度为核心,以各项法律制度为抓手,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在治理依据上,实现了由分散零碎到系统完备的转变。十年来,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为核心的各类法律制度措施逐渐在上海市落地生根,信用监管制度取得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为依法开展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治理模式上,实现了由集中整治到长效监管的转变。十年来,上海市把根治欠薪工作作为推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提升的重要抓手,利用人社数字化转型赋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探索新时代超大型城市欠薪治理的新模式,改变了以往“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长效监管、系统治理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治理手段上,实现了由缺乏刚性到惩处有力的转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颁布实施后,上海市在工作中借助“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综合运用约谈问责等手段,进一步压实相关单位、负责人的主体责任,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截至7月31日,收到平台线索案件48674件,按期接收率与办结率均达100%,办结案件涉及人数约3.59万人、金额约4.14亿元。十年来,上海市劳动监察案件查实率从23.11%提高到51.09%,全市举报投诉按期结案率达到100%,欠薪矛盾得到及时妥善解决。与此同时,精准执法效能稳步提升,既减少了对守法企业的频繁执法,优化了营商环境,又节约了执法资源。

“人社部门很暖心,很尽责!”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项目工作的小董动情地说。经历过“讨薪”事件的他,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足的信心:“政府的支持,让我更有底气留下来拼搏。”

下沉重心引导先行调解“全覆盖”

曾几何时,劳动争议当事人习惯直接申请仲裁,造成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直面刚性的法律。为更好地发挥调解在劳动争议化解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柔性处理争议,上海市自2015年起开展全面引导先行调解工作,将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后,先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街镇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成功的,由调解组织出具调解协议书并监督履行,确保案结事了;调解不成的或缺乏调解基础的,由调解组织代收仲裁申请书,或仲裁机构接待窗口前移至调解组织,避免当事人的往返奔波。”关于先行调解,上海市人社局仲裁处副处长张萍介绍。

此外,上海市还成立联合调解中心,引入社会力量,采取街镇上门、多元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先行调解。

先行调解的成功,离不开基层调解组织的夯实。2013年起,上海市着力强化基层调解工作,重点从机构、人员、经费、场所、制度等方面,对夯实街镇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基础提出明确要求。十年间,上海市已实现200余个街镇调解组织全覆盖,全市街镇调解组织覆盖率达100%。

“越来越多基层调解组织成立,让我们能够更及时、便捷地处理劳动关系纠纷,使调解关口前移,构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格局。”嘉定工业区调解中心主任陈静说,基层调解组织每周一次的企业旁听,也能让企业增强法制意识,避免类似劳动争议的发生。现在,上海市已形成街道基层调解组织为主,企业、行业等调解组织为辅,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体系。

先行调解的成功,离不开组建一支多层次立体式的调解仲裁队伍。“人社部门每年对调解员至少有一次培训,让调解员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对政策的把控更牢更准。”有着14年从业经历、调解近4000起纠纷的调解员罗仙永说。当前,全上海市共有街镇调解员1500余人,绝大部分街镇配备了不少于2名专职人员。所有街镇调解组织均保证有固定或独立场所。

先行调解的成功,离不开示范提质地先行创新。在有着“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重要承载地”之称的上海张江,调解、仲裁、起诉、审理、执行“五位一体”的劳动维权全流程一口式办理机制在全国首开先河。“这样的新机制,实现了劳动争议处置阶段的全流程服务、全闭环打通,联动基层将区域内部矛盾化解,有助于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浦东新区张江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阮思楠说。

十年来,上海市通过着力下沉劳动争议调处工作重心,着重落实街镇化解劳动争议的主体责任,使专业性调解工作的实效得到充分发挥,本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诉讼案件数量形态由原本的“梭形”转变为较为理想的“三角形”。据统计,近年来上海市调解仲裁机构年度受理案件总量从2016年的12.32万件增长至2021年的15.86万件,先行调处案件占比从2016年的49.50%提升至2021年的63.08%。

以人民为中心提供“全周期”服务

今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上海。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为稳妥化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引发的劳动争议纠纷,上海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劳动人事仲裁机构多措并举,为劳动者提供全周期的执法维权服务。

上海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成立工作专班与应急执法队伍,化解涉方舱医院、隔离点用工纠纷,全力应对“疫后综合征”。上海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迅速组建一支由仲裁员骨干、新进年轻干部、兼职调解员等为主的线上服务队伍,全力投身到特殊时期的劳动纠纷处置中。

“我在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全勤,但工资却少发了很多,单位给我的岗位工资打了7折,还扣除了我的餐补、交通补贴”。今年4月,张女士拿到工资后,便在线申请调解要求某外贸公司支付全额工资。在公司补充说明变更张女士薪资的原因后,考虑到疫情期间,外贸公司的业务与日常经营受到影响,上海市仲裁院进行了充分的政策释明,最终张女士撤回了要求餐补和交通补贴的主张,某外贸公司同意补足岗位工资差额。双方就相关争议达成了一致,为这场争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样的“全周期服务”,贯穿在劳动监察、劳动仲裁服务的全过程中。从疫情期间监察机构火速进驻方舱,点对点排摸处置用工纠纷,到仲裁院实现在线服务“24小时不打烊”,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底色。

“一线执法17年,我感受到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年来开展的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中,农民工欠薪占比越来越低,欠薪矛盾妥善解决率越来越高。”上海市人社局执法总队一支队支队长俞寿好说,以人民为中心,欠薪治理的工作更实,执法队伍的担当也更足。

牢记总书记嘱托,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上海市人社部门将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健全欠薪矛盾预警机制,做实调解,做精仲裁,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打出“组合拳”。(赵泽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