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脱贫攻坚小平台大作为细微处显真功
发布日期:2019-06-17                               打印本页

▲在临夏市民淘网微商孵化园,商户在推销商品。 

▲永靖县三塬镇下塬村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为140余名贫困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 

▲东乡县花馃馃扶贫车间让布楞沟村50多户贫困家庭的妇女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 

▲东乡县青年电商产业园内,工作人员在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积石山县小关乡小关村腾达扶贫车间招收了150余名家庭妇女从事服装加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91人。

▲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的村民马麦志在自家的新房内。习总书记曾到他原来的家,鼓励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今,他们全家已经搬到新房,开启新生活。 

 

▲巾帼扶贫车间的女工们在缝制布鞋。

▲在东乡县振兴雨具扶贫车间里,工人在检查做好的伞。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任何带有“宏大叙事”风格的语言都不足以表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记者在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周的采访期间,却找到了对脱贫攻坚的另一个观察角度——于细微之处见真功夫。

马热则负责烹炸,马翠梅负责切面,马哈麦和另外3名妇女负责捏花花。不一会儿,一篦子色泽艳丽、香酥可口的花馃馃就出锅了。这种东乡族传统美食,一直是村民过年过节饭桌上不可缺少的。如今东乡县依托这一美食建立起的扶贫车间,在脱贫攻坚行动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花馃馃虽然是小食品,却能给东乡族家庭妇女带来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通过这小小的花馃馃,一名妇女每年能有3万多元的纯收入。咱们的扶贫,就是要从这不起眼的花馃馃做起。”东乡县的扶贫干部马东明对记者说。

从不起眼的花馃馃做起——在采访期间,记者多次感受到在临夏州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禀赋极度缺乏的地区,扶贫干部和扶贫对象务实、踏实、坚韧的精神面貌。

砖雕、民族工艺品、民族小食品、服装加工……这些投资不大却能带来民生效益的扶贫车间,如今在临夏州遍地开花。它们不仅让贫困人员就业增收,也让他们的眼界变得更开阔。

“承包一个大棚一年下来有四五万元的收入!今年,我让在外打工的老公回来,我们两个人承包两个棚,一年能有十来万元的收入!”

在永靖县三塬镇下塬村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的蔬菜大棚里,57岁的马玉梅一边在挂满圣女果的菜地里劳动,一边对记者讲起了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设想。

马玉梅说,她打算让正在上大学的闺女给她开个网店,专门销售有机蔬菜,她觉得网上销售是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当记者惊诧于她的经营理念时,她谦虚地说:“这都是在培训班上听来的,现学现卖!”

脱贫攻坚拔穷根,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人的观念。而观念的改变,不是一堂创业培训课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当地劳动力资源和创业就业的契合点,再辅之以政策扶持,让贫困人员在创业就业实践中,通过点滴的生活变化,感知脱贫攻坚带给他们的深刻变化。

在临夏青韵砖雕传习所,记者看到当地两名年轻人正在师傅的带领下学习砖雕。为了让他们安心学习这门传统技艺,传习所给了他们每人每月3000元的保底工资,这对于家庭贫困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吃了个“定心丸”。两名年轻人都对记者表示,他们学成之后很快就能拿到每月五六千元的工资,对未来,他们充满了期待。

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背后的“细微”之处。然而,也正是这些“细微”,展现了脱贫攻坚的真功夫。因为这些“细微”里,蕴含着最大的民生,最真的期待,最踏实的奋斗,最美的未来……(王永/文 陈萧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