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作乡村“种梦人”——记“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李晶
发布日期:2020-01-16                               打印本页
浏览次数:
[video:李晶-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叮铃叮铃”,下课铃声响起,教室前的空地很快涌来孩子们欢笑打闹的声音,湖北荆门市沙洋县西北、偏远破旧的老山小学似乎在一瞬间被注入了阳光与活力。与这阳光、活力融为一体的,还有李晶清脆的笑声、满面春光的笑容。

李晶,一个“80后”大学生,毕业十年来专往偏远、贫困的农村钻,“农村的孩子需要我”,这句话她常挂在嘴边。对她来说,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扎根的地方。

十年坚守,她因着热爱燃烧,把自信和希望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把青春和事业镌刻在孩子们灿烂的笑容里。

留守儿童的“知心姐姐”

1985年出生的李晶,来自吉林省农安县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父亲常说“老师是最有文化、最值得尊敬的人”,长大了,她和妹妹都报考了师范类院校,立志当一名老师。

2009年毕业之际,李晶报考“三支一扶”,来到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胡家营镇胡家营小学,开启了三年支教生涯。

胡家营小学位于鄂陕交界,四面环山,是全镇唯一一所全年级住宿制小学。镇村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在外打工,小孩儿留给了家里的老人。山高、沟深,离家远的孩子三两结伴,要从早上七八点走到下午五六点才到学校。

对于山里的留守儿童来说,李晶不仅是老师,也是家长。24岁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她,一边教学一边顾着班上43个小孩的喜怒哀乐、头疼脑热,着实煎熬了一年多。

山里穷,家家户户五六个小孩,孩子们的衣服又脏又破,有的寒冬还穿着凉鞋,原本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放的一首《妈妈》,却让平日调皮、欢笑不断的小孩儿们哭得稀里哗啦……山区生活的艰苦、窘迫、落后,留守儿童对关爱和陪伴的渴求让李晶震惊,扎根基层的心愈来愈坚定。

一腔热血的李晶一心扑在了学生身上:白天,她给孩子们上语文、音乐课;晚上,孩子们给她讲家里的事、山里的事。寒冬,她用微薄的工资为孩子们买鞋袜、为贫困家庭捐款,拉赞助;暖春,她带着孩子们爬山、挖野菜,陪孩子们打乒乓球。逢节日便办联欢会,唱山歌、方言绕口令、剪纸……展现孩子们的才艺。

学生们喜欢这个姐姐一样的老师,常常偷偷塞纸条和她分享“心事”,和小伙伴儿闹矛盾了也来找她诉说;家里改善伙食煮了鸡蛋,孩子们带来和李老师分享;遇上短的假期,他们走七八个小时山路来陪不能回家的李晶。三年时光,她和大山里的孩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原来孩子们上课恨不得把头埋在桌子下面,后来回答问题抢着举手,六年级毕业时拿了全县前十,现在有20个学生都上了大学。”李晶笑得开怀。

“全能校长”

2012年,结束大山里三年的支教生活,李晶考了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拾回桥镇老山小学教师岗。“老山小学一听就很偏远”,李晶说她就是奔着贫困偏远的农村来的。

老山小学很小,6个年级6个班,加上幼儿园一共95名学生,都来自云南、河南、恩施等地区搬迁而来的“移民家庭”,而且90%以上是贫困家庭里的留守儿童。全校5位在编老师、3位支教老师,年龄都已超过50岁。

李晶是老山小学第一位青年女教师。她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反应,“欣喜、意外,孩子们的眼神里有高兴有惊讶。”

为了和孩子们拉近距离,学校提供早午餐以来,李晶一直和孩子们同吃一锅饭同坐一张桌,坚持每学期组织老师们到学生家里家访,95个孩子的名字、家庭情况,她如数家珍。

英语是农村娃的心头难。刚开始教英语时,李晶也不自信,总怕教出一股东北碴子味儿。“要想学生不怕,首先自己不能怕。”尽管有些连词不成句,但课堂上她尽可能多说英语。下了课,得空儿就上网找视频练发音、向专业老师请教。

不仅自己敢说,她还经常设计一些简单问答,让孩子们自己组织完成其中一个小场景。渐渐地,得到鼓励多,又不挨批评,学生们也大胆起来了。

“老师,以前英语我怎么都学不会,但是您教了之后,我就爱上了英语。”下了课,孩子们经常围着李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7年里,学校前前后后来了六七个大学生支教,但最后留下来挑大梁的,只有李晶一个人。她不仅担任英语老师、音乐老师,还是教导主任、财务会计,并在2019年9月被任命为校长。

举家南迁

老山小学有一条石板路,一头格外新,一头格外旧。新的那头连着教室,近两年,学校靠资助拨款把石板路、教室外墙翻新了一遍。旧的那头,裂纹密布,路两旁杂草丛生,深处,5间砖瓦房墙面斑驳,还有几处雨水渗漏的痕迹。李晶和学校几位老师就住在这里。

婚后,为了不耽误教课,李晶叫来妈妈帮忙一起照顾刚出生的小孩儿,祖孙三人就在其中一间不足30平方米、夏季防不住蚊虫、冬季比屋外冷的房间住了一年多。

“农村不比城市,条件差些,苦自然是有的。”说到难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的李晶眼里泛出了泪花。“但有时候出差回来,刚进校门,孩子们喊着‘李老师回来啦!李老师回来啦!’,还有一次教师节,班上的小孩从家里拿了一颗白菜当作礼物送给我,我想这种幸福和感动是在外面得不到的。”

贫困偏远的农村亟需青年教师,李晶对此感受至深。不仅自己到农村来,她还希望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基层教育。

妹妹李双在长春市区一所小学任教,支教以来,她常跟妹妹讲农村教育的现状、自己的经历和感动、孩子们的淳朴与渴望……

2013年,湖北省招考农村教师岗。“农村缺老师,你要不要来呀!”她向妹妹发出了邀请。犹豫良久,李双说,“我去试一试吧,顺便看看你。”亲眼看到贫困地区贫瘠的教育、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李双内心触动。

几个月后,考试通过,她大包小包搬着行李真的就来了。“在城市教书我也能发挥一点点作用,但对农村小孩来说,我来,对他们帮助更大一些。”

俩女儿是李爸李妈的心尖儿肉。沙洋与吉林老家相隔两千多公里,老两口身体每况愈下,对女儿们的思念与日俱增。为支持女儿们热爱的教育事业,为她们免除后顾之忧,尽管远离故土、亲朋,2015年,老两口还是决定举家南迁!

2018年,同为校友的丈夫李建伟结束打工生涯,在妻子坚守基层教育精神的鼓舞下报考了小学教师岗位。曾经的一抹火光,成为如今的一束火炬。

“热情、勤快,乐于帮助人,最重要的是值得敬佩!”2019年刚刚退休的老校长却运成谈到李晶笑容洋溢。在却校长眼里,李晶从一开始就跟别人不一样,“她人来了,心也跟着安下了。”(王艳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