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堆堆里刨出金娃娃”——记“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杨媚
发布日期:2020-01-13                               打印本页
浏览次数:
[video:杨媚-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荣昌的冬天,寒雾缭绕,双流村正是一派丰收景象。大货车停在路边,莲花白垒成一座座山包,白色大棚整齐排列田间,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走进育苗棚,补光灯、排风扇、喷水管、地暖……让这里温暖如春。

“这是嫁接的茄子苗,可延长采收期,提高一倍产量。”杨媚托起一株秧苗展示。32岁的她,身兼多重身份,但她喜欢自称“搞农业的人”。她说自己有两个家,一个是和丈夫、女儿们的小家,另一个是双流村。“在大棚里结的婚,土地就是我的家,瓜果蔬菜是我的娃。”

不跃“农门”的大学生——“我是农村娃,这里有广阔天地。”

杨媚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的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看着父母每天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却总是入不敷出,她常常想:种什么可以多卖钱?怎样种才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一颗种子悄然落进她心中,“希望长大后学习农业知识和技术,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

怀着这样的理想,2005年,她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父母很高兴。但看到入学通知书,父亲气得把它摔在地上,“不用去读了,学农业,你回家跟我学啊!”当了一辈子农民,他无法理解女儿的选择,别家孩子考大学是为了跃“农门”,而女儿却要花钱去学农业。

“我是个犟脾气,决定的事就要去做。”杨媚笑着说,父母最终只能同意。临近毕业时,父亲再次建议她在城里工作。然而,她选择回到农村——潼南区罐坝村蔬菜基地。“我不想让4年所学白白浪费,也不愿让父母认为学农业是错误的。”她说当时有一种执念,想证明自己。

在农村工作,风吹日晒,非常辛苦,但杨媚乐在其中。她终于有机会学习种菜技术,学习销售和提产增收的方法。看着晒得黝黑的女儿,父亲非常心疼,“我们晒了一辈子太阳,不想你走老路。”2011年,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兼顾父母的期望,杨媚决定报考大学生村官。7月份,她来到了荣昌区吴家镇双流村任村主任助理。

“我是农村娃,这里有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她说,偏远的双流村不仅是发展农业的宝地,也是孕育梦想的起点。

助农增收的“带头人”——“杨村官,我们这些老麻雀,还要你来教种菜

谈起8年前选点,杨媚笑了。考察了十几个村,到达双流后,她被这片美丽的土地吸引。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还有万亩蔬菜园区。“正是因为双流村,才坚定了当村官的信心。”但到村里工作后,她发现蔬菜基地虽然有30多年历史,但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种植粗放,蔬菜产量不高,农户们收入很低,很多村民放弃种植外出务工。

地还是那片地,天还是那片天。如何提升品质?结合工作经验,她认为提高种植技术是可行方案。说干就干,她兴冲冲地跑到田坎边指导农户,不料,却获得一番奚落。

“我们种菜时你都还没生出来嘞!”“农业大学你读了几年?我们都读了一辈子!”“杨村官,我们这些老麻雀,还要你来教种菜?”村民们不屑一顾,甚至是嘲讽。频频受挫,杨媚没有气馁,她开始思考如何改变农民的看法,取得信任。

“光说不练假把式,那就做出来给他们看!”杨媚决定流转土地,建蔬菜大棚,做示范种植。然而,租地就成一大问题,1200斤粮食一亩地,却没人愿意租地。多次跑腿做工作,最终她租到了6亩地。为了筹集启动资金,她把准备结婚和装修新房的13万元拿了出来,建了8个标准化的蔬菜大棚。

因为没钱请工人,搭建大棚、育苗、栽种、采摘、销售,全是她和男朋友来做。“没有住的地方,就在田地里搭了个窝棚。”回忆起那段没水没电、冬天像冰窖、夏天如桑拿的蜗居生活,杨媚很感慨。天不亮起床,凌晨2点还在干活,都是常有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3月,杨媚种的黄瓜开始采收,批发价3元多一斤,而村民的黄瓜才刚种下去。“村官的黄瓜都已经在卖了!”全村炸开了锅,原本冷清的大棚每天都迎来络绎不绝的人看稀奇。

“杨村官,这是啥子品种,恁早就卖了,现在价格好哟?”大家纷纷提问。第一季蔬菜,她收入近10万元。这种成功的示范,不仅让大家刮目相看,也点燃了农民大棚种菜的热情。

群众青睐的“土专家”——“杨老师,我想跟你学技术!”

“我是第一批跟着杨书记干的,当时很多人都不敢,我看电视知道大棚的好处,就试试。”55岁的吕斯九刚砍完4000多斤莲花白。在外打工20年,他没想到,回家种菜也能奔小康,28亩地、收入十几万元。在他看来,杨媚是技术专家,给村里帮了大忙。

“发展农业产业,农民最缺的是技术,最盼的是社会化服务。”杨媚说。2012年5月,她开办了第一期技术培训班,为村民讲解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此外,她还开展蔬菜嫁接技术培训,手把手教农户嫁接。“经常有村民拿着病叶来找我,开植保处方成了那段时间每天必干的工作。”她很享受给农民做培训,也很喜欢“杨老师”这个新称呼。

“杨老师,我想跟你学技术。”提需求的农民越来越多,杨媚干脆把“农业课堂”搬到了大棚里,告诉他们何时该施肥,何时该通风,怎样防治病虫害等。

2013年,双流村成立了蔬菜科技专家大院和田间学校,组建了一支真正的专家团队,免费开展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截至目前,专家大院开展近100场培训,培训村民5000余人次。

如今,村里100余户村民建起了600余亩蔬菜大棚,每年增收500余万元。杨媚的基地面积也发展到近100亩,她还利用50余亩基地办了育苗场和试验田,试种新品种。“有她这个专家在,我们心里踏实。”吕斯九说。全村有60多户种植大户,他们是中坚力量。

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杨书记,我要加入合作社哈!”

2013年12月,杨媚当选为双流村党总支书记,为了实现抱团发展,她决定发展壮大蔬菜产业。首先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只有不到30人参加。为了让农民感受到合作才能共赢,她与厂家联系统购配方肥,比市面便宜15%,同时争取到项目资金,为社员免费发放粘虫黄板和生物农药。

一周后,还没到上班时间,她就接到电话,“杨书记,你快点来呀!办公室被围堵了!”当她赶到村委会,发现院坝站满了人。“杨书记,我要加入合作社哈!”“杨书记,要给我个名额哟!”合作社人气陡增。

合作带来高效益。“我们提供物资统购服务,就配方肥和农膜,每年为社员节约近20余万元。”但杨媚不满足于此。2015年,她带领建立了蔬菜产地交易市场,注册蔬菜商标,获得绿色蔬菜认证,保障种植户的收益。2017年,她又借发展村级集体建设试点项目的契机,率先建立了产业发展协会、股份制合作社和农产品销售公司3个平台,并建设了库容上千吨的保鲜冻库,打造了现代农业服务体系。集体经济蒸蒸日上,每年实现盈利近20万元。

在产业兴旺的基础上,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是杨媚奋斗的目标。去年,围绕发展产业、美化环境、凝聚人心、建设文明乡风、丰富娱乐活动等内容,她提出了“五美双流”建设。现在的双流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小康村、文明村,还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荣誉称号。

从杨村官,到杨老师,再到杨书记,杨媚与村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开会时看到皮肤最黑的女村官,就是杨媚。”吴家镇党委书记高德山笑着说。“扎根基层,有想法,而且勇于实践。”镇党委宣传委员海鸥如此评价她。

近几年,杨媚先后获得“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标兵”“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标兵”“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等荣誉。“能吃苦,投入了心血,还好有家里人支持。”村综治专干黄刚与她共事8年多,他知道成绩背后有太多不容易。

“曾经埋在心里的种子发芽了,我希望它能开出更美的花。”站在村主干道旁,杨媚望着遍地莲花白欣慰地说。她心里有一张蓝图,下一步要建设蔬菜科普园、棠堰飘香蔬果园以及吴家脆莲白大观园……“谁说土堆堆里刨不出金娃娃?我在的一天,就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杨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