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载体把就业最困难群体托住——全国就业扶贫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19-08-13                               打印本页
浏览次数:

一份稳定的工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了脱贫增收的希望。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近年来,人社部明确就业扶贫方向,通过扶贫车间吸纳、返乡创业带动、有组织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托底等四个有力举措,一步一个脚印开展就业扶贫工作。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1081万人。

挣钱家门口就业不离乡 

“我们每绣一个抱枕,有50元工钱。如果绣团扇、云肩等工钱更高。”在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扶贫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绣抱枕的陈华礼。

“以前就靠丈夫一个人在外面打工挣钱养家,日子过得紧巴巴。”陈华礼告诉记者,她家曾是天元乡天元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女儿患有脑震荡后遗症,家里还有生病的老人,需要人常年照顾。“2018年,乡里建起了扶贫车间,吸收我成为了一名绣娘,现在1个月可以挣到差不多4000元。家里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陈华礼说。

“外出难、打工苦”曾经是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路上的绊脚石。

面对实际情况,如何才能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各地人社部门创新思维,就地就近设立扶贫车间、就业驿站、社区工厂、卫星工厂等就业创业新载体,为贫困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满足了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需求。

“现在的生活是越过越有盼头了。”青海省乌兰县藏民卓玛告诉记者,前几年由于孩子患病,自己离不开家,一家4口全靠丈夫在外打工,“后来政府给我推荐了公益性岗位,让我做起了护林员,每月能挣到2800元。这笔钱给孩子看病买药足够了,还能买点营养品给他补一补。”

像卓玛一样,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曾经是不少贫困家庭面对的现实问题。为解除束缚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枷锁,人社部督促各地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实际情况,综合开发保洁保绿、治安协管、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等公益性岗位,把就业最困难的群体托住,让贫困劳动力都能走上就业路。 

从就业脱贫迈向创业致富 

今年50岁的哈斯格日乐曾是内蒙古鄂温克旗伊敏苏木红花尔基嘎查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因患有慢性肾炎、脑梗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治疗。疾病把一个本来就不殷实的家庭拖进了贫困的深渊。

“我很喜欢民族服饰,从小就跟长辈学习制作,掌握了生产过程。”有病在身的哈斯格日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温克民间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做得一手精致的鄂温克族、蒙古族等民族服饰,“设计、剪裁、缝制都难不倒我,我缺的是场地和资金。”

2016年,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哈斯格日乐成立了艾罕民族服饰工作室,搬进了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的经营场所,享受房租减免优惠。有了自己的品牌,哈斯格日乐的收入增加到每年10万余元。昔日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有了好政策的帮扶,哈斯格日乐在自己脱贫致富后不忘帮助身边更多的贫困人员。“我的工作室常年接收贫困户学员,培训他们学习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服饰制作。”哈斯格日乐说,今年她已经培训贫困户学员20人,“这些人通过培训学到一技之长后,都可以承接艾罕民族服饰的订单,实现脱贫增收。”

一人创业,能够带动一群人致富,哈斯格日乐的故事就是鲜活的例子。在全国各地,人社部门通过建立返乡创业孵化园扶持贫困人员成为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用创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贫困劳动力创业,带动更多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

在陕西,人社部门扶持认定21个贫困县为返乡创业示范县,共建设孵化基地420个,通过创业带动5.9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全省共帮扶1.75万名贫困劳动力成功创业。

在贵州,“雁归兴贵”助力就业脱贫。自2015年,“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以来,贵州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231.67万人,全省各级各部门完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152万余人,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

劳务协作促脱贫

丈夫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自己一个人承担着家庭的全部重担,虽然有低保补助,生活依旧步履维艰,想重新上岗,却苦于就业无门……这曾是四川省仪陇县金镇的龙春梅的真实生活写照。在仪陇县,还有许多有着类似经历和同样困扰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

2018年10月,“磐安仪陇”东西部就业扶贫“直通车”开到了龙春梅的家乡。浙江省磐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牵头,磐安、仪陇两地人社局联合举办首期磐安“药乡月嫂”定向仪陇培训班,42名仪陇妇女免费参加培训,龙春梅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培训,龙春梅获得了母婴护理(初级)证书,并成为第一批到浙江省东阳市妇幼保健院实习上岗的学员之一。如今,龙春梅已经和磐安月嫂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月薪6000元左右。“现在客户找我做产后恢复服务,得提前预约才行。”说起在东阳的工作情况,龙春梅满意地说。

手拉手,携手奔小康。东西部劳务协作已经成为就业扶贫的重要一环。

“我们确保向每一名有转移就业意向的贫困劳动力推荐3个以上有针对性的岗位,确保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掌握1~2门就业技能并尽快上岗。”仪陇县人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8年以来,人社部明确输出地的主体责任并强化输入地的帮扶责任,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加强“岗位供给清单”和“就业需求清单”精准匹配,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岗前适应性培训。“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既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省外协作机制,也要建立经济发展较好地市与贫困县区对口帮扶的省内协作机制,双管齐下方显真实效。”人社部就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各地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签订劳务协作合作协议,因地制宜、妥善引导,积极推进劳务协作,有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

2018年,输出地为贫困劳动力推荐针对性岗位721.6万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有组织转移177.6万人(包括省内转移和省外输出);输入地为贫困劳动力推荐针对性岗位327万人次,开展劳务对接5802次,共吸纳111万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赵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