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就业脱贫——全国就业扶贫经验交流视频展播
发布日期:2017-11-09                               打印本页
浏览次数:

2016年12月,人社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实现精准对接、促进稳定就业的目标,通过开发岗位、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措施,帮助一批未就业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一批已就业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帮助一批贫困家庭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技工院校毕业后实现技能就业,带动促进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各地人社部门积极行动,勇于探索,就业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江西、山东、新疆、安徽、广西等地通过建立6+1”模式、就业扶贫驿站、就业扶贫车间、“卫星工厂”等让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不断提高贫困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就业脱贫,促进共同富裕。

江西“6+1”就业扶贫模式推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江西各级人社部门立足解决就业扶贫“可持续”这一核心问题,着力打造就业扶贫平台和完善一整套工作机制,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6+1”就业扶贫模式,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人员范围全覆盖、责任全覆盖、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全覆盖。截止目前,全省50.34万贫困劳动力,已有28.17万人实现就业,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56%。点击观看

安徽就业驿站助推就业脱贫攻坚

安徽省人社厅坚持对象精准、施策精准、措施精准、责任精准,会同省扶贫办出台就业脱贫“1+N”政策措施,组织摸底调查,开展“三送一交心”活动,招募就业扶贫基地2363个,开发居家就业、辅助性岗位36.73万个,实施订单定向技能培训5.3万人,累计帮扶44.1万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此过程中,建设就业扶贫驿站成为助推就业脱贫攻坚一大亮点。点击观看

山东实施规范提升工程 打造“就业扶贫车间”升级版

2016年以来,为贯彻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和人社部就业扶贫工作安排,山东省人社厅打造了就业扶贫三元模式——就地就近就业的“就业扶贫车间”模式、跨地区就业的“劳务合作社”模式、托底安置就业的“互助扶贫公益岗位”模式。其中,“就业扶贫车间”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加强了基层党建,实现了贫困户、村支部、政府和企业多方共赢。(点击观看

广西突出精准识别 强化精细服务

广西人社部门通过精准就业服务助推精准扶贫,累计有176.82万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建立清单,精准分类出台11条就业创业新政策针对三类重点人群,提供精准就业服务。就业扶贫为广西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点击观看

新疆出了家门进厂门 脱贫致富学技能

针对南疆贫困劳动力人数多、技能弱、外出难、收入低等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就业扶贫为抓手,在坚持疆内跨地区转移和转移内地企业就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卫星工厂”就业扶贫模式,让广大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能够出家门进厂门增收入。(点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