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
——访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
发布日期:2016-07-25                               打印本页

    退休年龄的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记者:如何定义退休年龄?延迟退休的说法是否严谨?

金维刚:退休年龄是国家法定的准许就业人员不再继续履行工作职责并终止劳动(聘用或人事)关系、同时开始依法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标准。

退休年龄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国际上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收支压力增大等方面的因素变化,许多国家都在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实际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适时、适度并且渐进式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已经成为各国应对上述因素变化而调整退休政策的发展趋势。

对于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整,特别是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种正常的公共管理措施和社会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延迟退休年龄的提法并不一定恰当,因为“延迟”是相对于“正常”而言,国家根据上述因素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属于正常的公共政策调整,经过法定程序提高后的退休年龄,成为新的正常标准。换句话说,退休年龄的法定标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因此,将国家依法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标准称之为延迟退休年龄,不仅不够科学,而且由于“延迟”一词本身包含一定的贬义,名不正则言不顺,容易将国家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正常举措视为不正常,从而引起公众的反感和抵触。

退休年龄偏低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比较充足的人力资源

记者:为什么说提高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

金维刚:首先,我国现行的法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对于经过政府批准的一部分特殊工种或病残职工,允许提前退休。由于女性退休年龄较低,加上一部分职工从事特殊工种等原因而提前退休,导致目前我国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偏低,实际上的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4岁,是世界上平均退休年龄比较低的国家。退休年龄偏低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比较充足的人力资源。

其次,由于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长。2015年我国参保职工人数与退休人数之比达到2.88:1,预计2035年左右将达到2:1,2050年抚养比将上升到至少1.5:1。不仅如此,目前,城镇职工缴费年限短(最低缴费年限满15年便可在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而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时间长,这一矛盾将随着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而越来越突出。预计在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难以承受沉重的支付压力。因此,综合考虑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长期收支状况等多种因素,适当提高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

制定法定退休年龄,应当把握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慎重决策等原则

记者:退休年龄问题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在政策制定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金维刚:鉴于退休年龄政策调整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制定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方面,应当把握以下几项原则:一是要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情况、不同需求和切身利益,尊重公众的意愿和权利,依法保障有关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二是要统筹兼顾。在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方面,应当综合考虑劳动力供需、教育水平、预期寿命、基金收支等多种因素,统筹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其中包括与就业的关系。三是要慎重决策。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应当经过反复论证,力求制定的有关政策合理、周密、稳妥,以便顺利实施并保持平稳运行。四是要重视民意和社会舆论。退休年龄政策调整十分敏感,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有利于适当调整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舆论环境。(王永)